臺報:空難面前 不應有意識形態指責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5-02-09 15:50:22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台灣《中國時報》6日發表專欄作家洛杉基的評論説,每到社會發生重大災難,最讓人痛心與齒冷的,就是總有一群人罔顧人性,不忘借機對政敵進行政治鬥爭,或是對大陸人冷嘲熱諷、幸災樂禍。
日前台北市首次發生空難,台北市府顧問洪智坤立刻在臉書上嗆《中國時報》是亂源,指責國民黨要為空難負責,因為國民黨反對松山機場遷移。也有網民在臉書上對陸客死傷慘重感到幸災樂禍,甚至出言不遜。
文章説,《中國時報》在報導中求全責備了鄧家基副市長缺乏臨場經驗、沒有搶救SOP,讓指揮系統陷入混亂,耽誤了救災黃金時間,且因為不時低頭滑手機傳Line,阻礙了救災人員的工作。這樣的報導,完全本諸媒體天職,竟然遭到這位市府官員的批評,在其個人臉書上發文,把《中國時報》稱為“旺中報”,指責是救災紊亂的“真正亂源”。空難死者中有陸客也有台灣人,難道在兩岸人民同悲的時刻,還要用意識形態分辨是非與敵我嗎?
台北市從未發生空難,一旦發生,的確容易造成指揮系統混亂。除了2003年馬英九擔任市長任內曾經舉辦過空難演習之外,後來幾任市長,都沒有演習過,遑論訂定空難救災的SOP。缺乏經驗的副市長,臨時被指派負責現場指揮調度,自然是手忙腳亂,就連柯文哲市長也批評救援步調過慢,錯過黃金救援時間。
文章説,在救人第一、民眾哀悼的時刻,我們除了對舍命將飛機避開大樓而犧牲的機長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外,更該與對岸聯手合作,將陸籍往生者及倖存者迅速送回大陸。對內則迅速調查空難原因,並研擬空難救災的SOP。在松山機場未能遷移前,認真做好救災演習。這樣才對得起舍命救人的機長及其家屬。
至於拿“仇中”當武器、藉意識形態掩飾錯誤的市府顧問,民眾自能分辨是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2025-07-08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台獨”分裂幻想2025-07-08
- 國家體育總局出臺《關於支持福建加快建設兩岸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措施》2025-07-08
- 以智賦能,以技逐夢!《智繪光谷·CMG世界機器人技能大賽》開賽發佈暨首場機器狗任務賽在武漢舉行2025-07-08
- 國際銳評丨螳臂當車!賴清德“台獨”謬論撼動不了國際社會一中格局2025-07-08
- “七七事變”88週年賴清德當局緘默無聲 台灣輿論:歷史不該被忽視不見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