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上的今天】1932年4月7日,東北救國抗日聯合軍成立

今天是4月7日,1932年的今天,東北救國抗日聯合軍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軍相繼佔領瀋陽、長春、吉林,準備大舉進犯黑龍江。留駐關外的東北軍余部,奮起抗擊日軍的進犯,先後在江橋、哈爾濱等地給予日軍沉重打擊。

 

東北義勇軍的愛國舉動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情響應,上海、南京、北平等地群眾自發組織義勇軍後援會,為義勇軍募捐、趕制軍服、購買藥品,有力地支持了東北義勇軍的抗戰。

 

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及對日“不抵抗”政策,把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乞求英美等列強出面干涉上,幻想依賴國際聯盟壓迫日本退兵。東北各路義勇軍雖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仍無法抗擊日軍的侵略,義勇軍各部漸趨瓦解。

 

1932年2月5日,哈爾濱淪陷。4月7日,黑龍江省長馬佔山到達黑河,並以黑龍江省省長兼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名義發表抗日通電,表示繼續抗日;同時,聯合吉林的抗日武裝李杜、丁超等部和海拉爾的抗日武裝蘇炳文部,組建東北救國抗日聯合軍,設總司令部于哈爾濱,馬佔山任總司令,下轄十余路軍,共約六萬餘人。

 

4月間,馬佔山與吉林自衛軍領導人李杜、丁超取得聯繫,商定了共同收復哈爾濱的作戰計劃。黑吉兩省義勇軍的聯合行動,使日偽極為恐慌。日軍第10師團以其主力集中攻擊吉林自衛軍的中心區--依蘭。5月16日,日軍先頭部隊攻入依蘭,吉林自衛軍退往梨樹鎮、同江一帶,黑吉兩省義勇軍聯合攻哈計劃未能實現。馬佔山率部向上集、慶城、巴彥等地移動,佔領大青山一帶作為長期的抗日根據地。日軍第14師團得知消息後,前往圍殲。馬佔山率部在慶城一帶,與優勢日軍週旋,但終因寡不敵眾,傷亡重大。馬佔山于混戰中率衛隊四五十人向東撤退,接著奔赴訥河,設立義勇軍總指揮部。10月20日,馬佔山發出進攻黑龍江省城總攻命令,經過一個多月激烈戰鬥,各路義勇軍終因勢單力薄,被迫撤退。

 

1932年12月4日,蘇炳文率部退入蘇聯境內;12月7日,馬佔山率部相繼退入蘇聯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