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門古鎮享慢生活 品三國文化

海峽飛虹報道(記者趙江):清晨,伴著村口的潺潺溪水聲和樹上清脆的鳥叫醒來,看陽光透過薄薄的晨霧灑在卵石古道上,三三兩兩的貓狗在房前屋後嬉戲奔跑;阿婆們照例要開始準備蒸當天的第一屜米糕,孩子們在去學校的路上買上一個熱騰騰的麥粿邊走邊吃。這一幕,是熟悉了都市快節奏的城裏人想都不敢想的慢生活。而在富陽龍門古鎮,這卻只是普普通通一天的開始。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默認標題

 

龍門古鎮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背靠龍門山,居住著7000多人。全鎮面積18平方公里,其中古鎮面積約2平方公里。至今,這裡仍完整保留著江南罕見的明清古建築群和山鄉古街風貌。東漢名士嚴子陵遊覽龍門山時曾稱讚“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龍門古鎮便因此得名。龍門溪和剡溪呈丁字相交穿越古鎮,四週峰巒迭起,圍出一片景色秀美的世外桃源。

 

圖片默認標題

 

記者在古鎮裏遇到遊客胡先生的時候,他剛剛在客棧吃過早點,正和家人散步。胡先生是杭州人,開車到龍門鎮最多也就一個小時。他告訴記者,幾乎每個週末自己都會和家裏人一起,開車到郊區或者附近的村莊散散心,暫別都市的喧囂。這裡雖然面積不大,但是民風淳樸,商業味道也不濃。住在民宿裏,雖然沒有星級酒店那麼高級,卻可以和熱情好客的主人同吃同住、談古論今,真正感受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儘管是萍水相逢,有時候也能交上幾個聊得來的朋友。漫步在古鎮裏,與村民話話家常,再喝上兩杯自釀的米酒,胡先生説他幾乎忘了自己是來旅遊的。胡先生表示,周邊他都玩過了。這邊古鎮還可以,環境還行。徽派主要是看一些建築,這邊小而精,比較清靜,人比較少。

 

龍門古鎮作為中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一,是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也是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後裔最大的聚居地。村內除了規模不小的明清古建築群之外,還保留著當地特色的傳統民俗和宗族文化。發散狀的街巷好像骨架一樣,以孫氏宗祠為中心向四方伸展開,連接起家家戶戶。四十多座廳堂,三座磚砌牌樓,一座古塔和一座寺廟築成迷宮般的村落,有著極強的防禦性。當你漫步其中,嗅不到古戰場的硝煙,只感受到富春江南岸原住民的生活。

 

2004年開始,政府投入了1.5億元實施“龍門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項目,結合新農村建設進行環境改造和基礎設施的完善。龍門古鎮的保護與發展同步開始以後,這裡才名聲漸起。富陽龍門鎮副鎮長盛志軍介紹説,龍門鎮自古以來緊依水路背靠山,佔據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有著可進可守的優勢,因此,當年孫權的後裔選擇留在這塊風水寶地,就是看中了它的宜居性與隱蔽性。對於這種與世無爭的淳樸民風,當地政府在實施“古鎮復興”工程時也把保護放在了第一位,使整個古鎮修舊如舊,保持了它古樸的風貌。盛志軍説:“它的商業氛圍不濃,非常淡。古鎮裏的老百姓非常傳統,沒有被大的商業環境腐蝕掉,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龍門的老百姓非常熱情好客,不僅自然環境保持了原生態,民俗民風方面也保持了原生態。”

 

正是由於保護先行,古鎮內外的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加上依託千年文化的積澱,“龍門古鎮民俗風情節”每年都定期在這裡舉辦。熱情好客的龍門人、獨特的民間風俗表演、誘人的美食、豐富的傳統文化傳承,無不展示著千年古鎮獨有的“風味”與“風情”。而古鎮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也處處看得到當地人對家鄉的鍾愛。

 

循著巷子深處油炸面筋的香味,記者來到了村民孫申國的家。他生在龍門,長在龍門,現在是“孫權家菜館”的掌門人,也是他,將三國故事與龍門鎮的土家菜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套獨具孫權故里特色的“孫權家宴”。孫申國説,希望客人在自己的餐館裏,既可以吃到最地道的龍門風味,也能感受到東吳遺風。提到當初自創“孫權家宴”的想法時,他説:“這些菜呢根據龍門的特點,我們和城裏還是不一樣的。城裏的東西,我們不可能跟它比花色品種,但是我們有原汁原味,孩時的記憶。(現在)老百姓口袋裏有錢了,富裕了以後總想到外頭走一走,看一看。現在一年比一年好。特地來我這裡用餐的國內外的(客人)都有,包括美國客人,在網上看到對我餐廳的評價就特地來的也很多。”

 

在龍門鎮,種幾畝地、開個小店、或者辦個廠子都曾經是當地人的主要收入來源。如今,旅遊的開發給龍門人帶來新的期待。對於發展鄉村旅游來説,如果農家樂是1.0版本,民宿經濟就是2.0的升級版。目前,龍門鎮的特色民宿約有30多家,不同於那些早就走上旅遊規模化商業化的古鎮,龍門人將以他們獨特的淡然和淳樸,細心經營著“慢生活”、“家服務”和“趣體驗”。在他們心裏,這些才是留住客人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