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餅模上鏤“吉祥”

作為製作餅、饃、餑餑、糕、粿和粑的工具,中國傳統糕餅模出現的歷史很早。不過,據文獻記載,在糕餅模上雕刻紋飾並在民間普遍流行起來,應該是從明代才開始的,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整個流行時間持續了約7個世紀。而今,傳統糕餅模早已帶著曾經輝煌的文化印跡走下了中國百姓的生活舞臺,而一些好看和少見的糕餅模品則成為民俗文化收藏者的稀罕物。

 

糕餅模上鏤“吉祥”

天津“春”字模

 

糕餅模上鏤“吉祥”

廣西“喜鵲登枝”模

 

精彩的“生活木版畫”

 

木制模子是糕餅模家族中的最大類。除外,還有不少其他材質的糕餅模,如陶模子、瓷模子和金屬模子。糕餅模的製作,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手工雕刻;二是翻模製作。木制糕餅模雕刻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一種以“反刻”“陰刻”或“凹刻”為主的“范”。中國古人早在製作青銅器時就使用各種“范”,這是中國器具文化中的一個傳統工藝。“范”是中國人概括各類模子的總稱。作為一種特殊的“木范”,各類糕餅模的雕刻多用陰刻或凹刻,而用這些模子印製的餅、饃、糕、粿、粑,則展示出“陽刻”或“凸刻”的繪畫效果,精美絕倫。

 

傳統糕餅模的最大亮色,是雕鏤其上、寓意豐富的各色紋飾。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生活現實的,幻想世界的;尋常易見的,宗教神靈的,只要是能夠想像出來的吉祥物,都能變成紋飾,刻在餅模、糕板(版)、餅印、粿印、粑粑模上面,讓印製上這些紋飾的糕餅點心既好吃又好看,還能圖個好彩頭。

 

傳統糕餅模雕刻者們十分追求審美效果,主要體現在紋飾的構圖、形象設計和刀刻紋路上。藝人們也特別追求不同的藝術表現風格,有的紋飾講究繁複美,把幾種藝術形象堆砌在一起,使紋飾豐滿、充實;有的講究紋飾單一和簡約美,在一個巴掌大小的天地裏,寥寥幾刀,便刻畫出一種意境來,如一個福字,一株牡丹,一個桃子,一條金魚,不僅不失其美,反倒把美的形象更加聚焦了。有的紋飾追求逼真、具象;有的則追求寫意,刻意誇張和延伸,透著濃郁的象徵意味。還有的紋飾是文人自己的創作,體現出一種高雅脫俗的獨特韻味。糕餅模紋飾的藝術形式豐富多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間隔與連續,疏密與重疊,多樣與統一等審美要素,都在傳統糕餅模中得以體現。

 

糕餅模的動人紋飾,又與自然界的動物、植物以及一些自然現象之間緊密聯繫。曲線、直線、水紋、鋸齒紋、幾何紋、祥雲紋、漩渦紋等,多從動植物的圖形中轉化而來,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在廣西的糍粑模上,花鹿身姿活潑,神態悠然,顯現著花鹿自己的快樂,也彰顯著雕刻藝人們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些紋飾,無不貫穿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聯。

 

可以説,中國傳統糕餅模是展示民間文化習俗和吉祥願望的“生活木版畫”。

 

民俗文化的“吉祥之花”

 

縱覽全國,各地(含台灣地區)遺存下來的傳統糕餅模,外形不同,圖案各異,材質不一,稱謂有別,卻都是中華傳統吉祥文化的重要載體,記載了中國人祖祖輩輩趨福納祥的飲食、習俗、情趣和心志。可以説,糕餅模紋飾是我國吉祥文化的集中展示。這些紋飾,幾乎都依靠諧音、象形、故事、文字以及直接的形象,與想要表達的吉祥寓意聯繫起來,糕餅模紋飾遂化作吉祥文化符號。

 

糕餅模紋飾中出現最多的,是與健康、長壽有關的畫面。在各地的模子中,出現過普通壽字、圓壽字、長壽字以及其他造型的壽字,也出現過表徵長壽的桃子、祝壽的八仙以及寓意相同的“暗八仙”,還有南極仙翁,福祿壽三仙、獻壽麻姑。健康與長壽,是糕餅模紋飾中一個最搶眼的“主題”。例如,蝙蝠諧音“福”,就把糕餅模上的蝙蝠形象劃定在“福”的框架內;龜象徵長壽,就把糕餅模上的龜的形象刻畫成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神聖榜樣;蛙和雨水有聯繫,預示著風調雨順;蓮花以及青竹紋飾的出現,則強調了更深的社會文化涵義,鼓勵人們追求蓮花般的清廉,樹立青竹般的品格,嚴肅而不失俏皮地提醒著看到紋飾和吃到糕餅的人勿忘這些安身立命的“天條”。

 

作為一種民間生活文化集成,含有豐富吉祥寓意的傳統糕餅模文化不愧為中國民俗文化中一朵絢麗的“吉祥之花”。

 

糕餅模上鏤“吉祥”

山西“廣寒宮”模

 

糕餅模上鏤“吉祥”

浙江“麒麟送子”模

 

糕餅模上鏤“吉祥”

山東“囍字鯉魚”模

 

祭品、禮品與食品

 

在廣泛刻製和使用糕餅模的幾百年曆史中,人們用糕餅模製成的餅、糕、粿、粑以及其他糕點,主要是作為祭品、禮品、食品使用的,這就使得糕餅模本身具有了豐富的文化涵義。人們會把自己手工製成的餅、糕、粿、粑以及其他糕點,作為祭品祭祀祖先;或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以膠東半島地區為例,當地把糕餅模稱呼為“磕子”,紋飾以蓮蓬和鯉魚紋樣為多,寓意多子多福。雕刻藝人們還常常再在魚或蓮蓬圖案上加刻上囍字或吉祥話語,而使用者則會在饃饃上點上鮮艷的紅色。而在清代徽州糕模和民國寧波的糕板(版)上,人們喜歡刻上“狀元及第”“連中三元”“平升三級”的吉祥字樣和紋飾。這樣的模子,常常在孩子生日、上學、升學以及參加重要考試時使用。

 

還有一種是七夕節或乞巧節使用的巧果模子。在膠東和寧波等地曾經十分時興用餅模或糕板(版)印製“巧果”。家長們在麵粉或糯米粉中加入雞蛋、白糖、芝麻、花生、水果等好吃的食料,再用巧果模子印製出魚形、花形、葉形、葫蘆形、蓮蓬形、元寶形、桃形、佛手形的麵食或米食巧果,蒸熟後又涂上紅、黃、綠的顏色,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和鄰居的孩子,巧果變成了孩子們的“開心果”,一幅其樂融融的生活風景畫盡在眼前。

 

中國南北方民間的糕餅模在用材、形狀、紋飾和使用方式上多同少異甚至大同小異,呈現出糕餅模躍然橫跨于麵食和米食兩種文化之上的生動景象。例如,在南北方民間的糕餅模中都有“春”字模的使用。據對清宮糕餅模的記載,每逢一年“立春”節氣的到來,宮廷和民間都會認真地使用帶有“春”字的糕餅模製作點心,用於祭祀。又例如,南北方都曾大量地使用“魚模子”,其中既有單個鯉魚或金魚的模子,也有雙鯉魚或雙金魚的模子,表達著對多子多福和子嗣騰達的祝福。

 

糕餅模上對吉祥文化的具象和精神追求,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因為傾注吉祥祝願而在糕餅食材和吃法上形成的文化凝結。感受著傳統糕餅模流淌著的強烈的草根性氣息、神秘的雕刻技藝和濃郁的民俗文化味道,我們會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國民俗文化宏大的歷史面貌和豐富內涵。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圖中模具為作者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