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遺址考古成果發佈 帝堯都城走出傳説時代

海峽飛虹報道(記者 徐婷):堯到底是神話傳説中的人物還是確有其人,其都城在哪?中國社科院和山西省政府最近聯合發佈考古成果,稱一系列考古證據證明,已有4300年曆史的山西臨汾陶寺遺址,很可能就是堯帝的都城。

 

圖片默認標題

(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的山西臨汾,古稱“平陽”,據史書記載,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堯曾建都於此。但長期以來,“堯都平陽”之説更多的只是存在於史書古籍與民間傳説中,缺乏考古資料的實證。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臨汾陶寺遺址,開啟了從考古學角度探索“堯都平陽”的序幕。

 

近40年來,陶寺遺址的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發掘墓葬1000多座,出土了彩繪龍盤、玉石禮器、銅鈴、朱書文字等珍貴文物。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發現了具備都城要素、規模巨大的早期城址,在確定陶寺與堯都的關係方面,有了重大進展。從目前來看,一系列證據鏈都顯示,陶寺遺址很可能就是堯帝的都城所在地。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表示,如今,陶寺遺址就是堯帝都城的觀點正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王偉光説:“迄今為止,沒有其它任何一個遺址像陶寺遺址這樣,在年代、地理位置、規模和等級以及文化內涵等諸多方面與唐堯之都如此契合。”

 

陶寺遺址發現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強調,陶寺遺址還有更重要的考古意義,它表明距今4300年之前,臨汾陶寺很可能已經形成一個早于夏王朝的政治權力中心。王巍説:“它是黃河中游地區目前可以確認進入早期文明社會的最早實證,説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進入王國文明之前,黃河中游地區已經進入了一個夏商周王朝之前的更古老的階段,叫做古國文明階段。”

 

從陶寺遺址中發現的古國文明成就,如四合院式的宮殿形制以及農時節令曆法的發明,漢字的使用,“天下之中”觀念的發明等等,很多都被後來的夏、商、周王朝的王國文明所繼承。

 

這些考古發現使得陶寺遺址作為早期文明的都城遺址更加完備,陶寺文化的國家性質更加明確,文明化成就越發凸顯,也使人們初步看到,在夏王朝建立之前,華夏文明所達到的第一個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在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了極可能是集觀象授時與祭天為一體的觀象祭祀臺,這被天文史學界認為是世界考古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甚至引起了國外學者的關注,還有人將其與英國的巨石陣相提並論。不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駑研究員認為,除了年代更早,有明確的觀測點之外,陶寺的觀象臺還有其明顯優勢。何駑説:“它每個觀測縫的寬度只有20到25釐米左右,這是一個天文度,在10米遠、12米遠、13米遠的時候,是一個太陽、兩個太陽的寬度,在每一年中當中只能是某一天早上某一時刻,才能看到它。它的科學性非常強,這些非常科學、準確的觀測(效果)是巨石陣所達不到的。”

 

專家稱,陶寺遺址是否確是堯都所在,儘管學界還沒有對此做出一錘定音的結論,還需要進一步的確證。但不容否認的是,這項考古新發現,也使“堯都平陽”正走出傳説時代,逐漸轉向了信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