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聯合採訪團—湖南抗戰名城巡禮”首站長沙岳麓山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邢楠)6月24日,由湖南省臺辦組織的“海峽兩岸聯合採訪團——湖南抗戰名城巡禮”活動正式啟動,聯合採訪團一行人首站到達了長沙的岳麓山。

 

在長沙所展開的四次會戰(也稱長沙保衛戰)對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有著無比重要的歷史意義,它不僅粉碎了日軍妄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部隊的企圖,同時也在軍事力量和心理上給予日軍沉痛打擊。而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更是為中國贏得了在世界上重獲平等待遇的權利,促成了與美國、英國、蘇聯共同簽署反法西斯聯合宣言,為中國日後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奠定了契機,美、英也主動提出廢除中國以前歷屆政府所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歸還了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這四次長沙會戰的指揮部就設在岳麓山。

 

雖然抗日愛國將領薛岳所制定的“天爐戰法”,在長沙會戰中對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四次會戰中,國民黨軍隊在戰略上也出現過很多紕漏,指揮官在執行戰略中也犯過諸多錯誤,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衛長沙仍然取得了成功,這就要歸功於另外一個因素——湘軍的英勇抗敵。

 

歷史上曾國藩所組建的湘兵吃苦耐勞,驍勇善戰,並因此取代了以滿族人為主的綠營成為了清軍主力。經過不斷擴充,至1859年,湘軍集團兵力約有十四萬人,鼎盛時兵力達五十多萬人,軍中戰將骨幹以三湘子弟為多,因而出現了“無湘不成軍”的民諺。在長沙會戰中,本土作戰的三湘官兵為保衛家鄉更是表現的異常英勇,但是面對日軍的強大武裝力量,也産生了重大的傷亡,敵我損失一直維持在一比一的比率,而四次戰鬥陣亡的湘籍官兵大多也葬在岳麓山下。

 

因此,雖然岳麓山的抗戰遺跡後來曾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但仍然留下了眾多歷史證據,因此成為了重要抗戰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