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來人”解析赴臺求學優劣勢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06-29 16:08:34 | 來源: 新華網 |
24號開始,報名台灣高校的大陸高中應屆畢業生們就要開始填報志願了。我相信其中仍有不少人並不篤定是否來臺就讀,只是先報名,作為一種選擇。哪怕最終錄取了,也有可能放棄註冊。那麼,如果在這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你正在猶豫究竟來不來台灣上大學,我想以下這些問題,或許值得你思考一下。
一、你是哪個分數段的考生?
台灣高校對陸生採取聯合招生制度,目前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開放招生,考生共可填寫46個志願,各校各係再根據報考考生分數高低依次錄取。這種方式既與一般境外高校錄取中國學生的方式不同,與大陸高招制度也不同,對大陸學生與家長來説較為陌生。加之目前招生歷史仍然較短,臺當局也並未統一整理歷年各校各係之錄取分數線資料,因此給陸生的選校定位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對此,大家可主動在陸聯會公佈的一些在臺陸生QQ群、各校陸生群裏詢問往年陸生的高考成績,再與自身的分數比較,此為一種較穩妥的方式。另外,也可參考筆者在新華網發表的《台灣高校大陸招生專題詳解》系列文章,了解台灣高校的概況及其與大陸、港澳高校的對比,在此不再贅述。
總之,在考慮是否赴臺就學之前。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分數所處的位置,在大陸和台灣分別能上哪一梯次的學校,才有辦法在兩岸的高校之間進行取捨。
以目前的招生狀況來講,陸生在兩岸高校之間舉棋不定的情況最常發生在以下兩類考生:在大陸能夠上985高校及頂尖大學的考生,以及分數介於二本線和一本線之間的考生。
概括來説,能上985的陸生在台灣能夠錄取私立名校的不錯科系,以及剛剛開放的部分公立高校。(但公立高校由於每校每年僅收5名陸生,且大多開放的科系都隨機決定,錄取狀況較有可能浮動。)而分數介於二本線以上,但不到一本線的考生,在台灣能上一般的私立大學、科技大學等高校。
985名校VS台灣名校
先説前者,在985和不錯的台灣高校之間糾結是比較常見的現象,筆者個人就接觸過很多這樣的情況。二者之間並無絕對的優劣,更重要的是考生對於何者更適合自己的需要應該有比較清晰的認識。這裡簡要整理一些985高校與台灣高校之間的異同,僅提供一個思考的切入點。
以上為個人根據在兩岸求學多年的經歷所總結的體會,無法面面俱到,希望幫助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和需求進行具體分析。
大陸二本高校VS台灣一般高校
除了在985和台灣同分數段高校之間徘徊之外,另一種常見的狀況是大陸二本考生在面對台灣一般、甚至後半段高校時的艱難取捨。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一種煩惱相比前一種來説,更容易解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台灣一般高校的學術水準與師資力量相比大陸二本高校具有明顯優勢,不少台灣一般高校的教授資歷甚至都不遜於大陸985、211高校教師。如果分數上不了大陸重點高校,又希望有較好的學術環境和平臺,報考台灣高校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然而,相比大陸二本高校,就讀台灣高校需要付出2~3倍的費用,雖然相較歐美仍然性價比較高,但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考生與家長需要結闔家庭經濟實力做一番考量。
另外,如果無法就讀台灣頂尖或一流大學,那麼陸生也會比較在意在臺就學的一些缺陷。例如無法到校外打工,畢業無法在臺工作,
綜上,如果不是非常注重學術環境和個性化發展,更多從未來就業方面著眼的話,就讀台灣一般高校並不一定比就讀大陸二本高校來得合適。
台灣招生規定上的一本和二本?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每年公佈的招生學校及係組中,每個對大陸招生的係組都會在錄取批次欄標注:2本線以上或1本線以上。這對大陸考生其實某種程度上産生了誤導。台灣學校並沒有這種1本、2本的區分,只是為方便大陸考生報考而特別註明,然而這使得不少陸生誤將這個錄取批次的標注當做該學校、係組的錄取標準。事實上,這個標準是各招生係組根據各自的招生政策來定的門檻,不一定註明2本線的學校就比註明1本線的差。有些實際錄取分數在1本線以上的學校也可能只設2本線的門檻,這樣可以有更多潛在報名考生,但實際錄取仍按高考絕對分數排名來定。
在明確了自己的分數定位,清楚自己在兩岸分別能上什麼樣的大學之後。以下幾個問題,或許比你的分數更為重要。問過自己這些問題之後,相信多數學生更容易做出選擇。
二、你是否具有主動學習的精神?
大體上説,在臺陸生的水準有著不小的差異。有如魚得水的,也有水土不服的。我覺得其中有一個因素非常重要,那就是學生本身主動學習的精神和能力的強弱差異。
選擇台灣的優勢首先在於能獲得比同分數段大陸高校更優越的教育資源,例如更高學歷、負責任的教授、更多的校際合作、師生互動、更易得的學術、社會活動機會。這些資源和機會,能讓一個習慣主動學習的學生取得比在大陸高校更多的知識和歷練。但對於一個習慣被動接受,不會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學生來説,意義並不大。
另外,由於台灣人上大學的難度比大陸人低不少,台灣學生的競爭壓力也比大陸學生小,不少在臺陸生會感覺身邊的台灣同學“很混”,例如不用功讀書,遲到早退。在這種“師資優良,生源不足”的結構下,主動、自律的學生和被動、易受環境影響的學生的成就也會拉開較大的差距。教授就在那裏,而你能從他那裏學到多少東西,當然是因人而異了。
所以,我認為台灣對於主動、自律的陸生來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以獲得比同分數段大陸高校更豐富的資源和鍛鍊。但是對於獨立自主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説,有可能只是花更多的錢,換一個地方平庸,甚至未來不論回大陸工作、考研,都不如在大陸讀書的同學來得有利。
三、你是否有接受多元價值觀的能力?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關於價值觀。由於兩岸的政治環境和教育制度都不太一樣。陸生到台灣受到的教育,接收的理念,有很多可能是在大陸聞所未聞的,甚至和自己原有的認知和價值觀衝突的。筆者個人有一些朋友只是來台灣交換,就感受到強烈的文化衝突,一度很不適應。當然,也有陸生非常融入台灣社會,也能夠在兩岸之間自如行走,與臺生談戀愛、結婚的也越來越多。
大學是一個各種思想、價值觀相互交流、衝突或融合的場域。在台灣高校會有更多,也可能更激烈的文化體驗。適應環境的程度,對於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你是否是一個思維開放,心裏承受能力強的人?或者你比較排斥這些問題,不太想面對?台灣可能會讓你變得更多元、更包容、更張弛有度,也可能讓你變得更封閉,更保守,更謹小慎微。
無論如何,至少選擇來台灣之前,有這方面的心理準備會好一些。
四、你是否有大學畢業後繼續深造的打算?
繼而是關於繼續深造的問題。以及如果你有繼續深造的打算,是去歐美,還是繼續在台灣?包括考研回大陸?
從今年第一屆畢業的在臺陸生本科生來看,選擇繼續在台灣升學,也就是讀研的比例不小,申請的成績也比較可觀。從私立學校畢業,錄取臺大等名校研究所的並非個例。可見台灣私立大學陸生在與大陸985、211畢業生競爭台灣研究所名額的角逐中,並不吃虧。
另外,在申請其他國家與地區研究所方面。以招收陸生較多,錄取分數較高的輔仁大學來看。根據該校陸生博士生的整理,首屆畢業生53人中,截止5月底,除6人分別錄取臺大、政大及輔大研究所以外,另有11名畢業生分別錄取于美國紐約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曼徹斯特大學,以及香港大學、日本國際教養大學等世界名校。與大陸985名校的畢業生升學成績相比,這樣的成績絕不遜色。台灣高校教授擁有歐美博士學歷的比例相當高,國際姐妹校也非常普遍,這都有助於學生前往歐美國家繼續深造。不過大陸一流大學近年來在這一方面戰績日漸卓著,台灣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一流大學與其他大學之間的落差較小,一般大學的學生也不乏升學機會。
至於考研回大陸的情況則比較少見。客觀來説,和在大陸讀書的學生一起走上考研的戰場,對於在台灣讀完本科的陸生來説,並不是太好的選擇。然而如果因為個人需要希望再回大陸深造的,只能説相比其他考研的學生來講也並無優勢。
所以,自己大學畢業後有無升學打算?傾向在哪升學?也值得作為決策的一個依據。
五、你是否能夠接受台灣對陸生的限制,會不會影響你的計劃?
另外,台灣方面目前對陸生的限制仍舊存在,就是俗稱的“三限六不”。雖然不斷在放鬆一些法令,但至少近期內,不能打工、以及畢業不能在台灣工作,這兩條應該很難改變。考生應該了解這些限制,考慮這會不會影響自己的計劃?
在本科生方面,台灣高校提供的獎學金較為豐富(相較研究所來説)。所以不少陸生能夠用獎學金抵掉部分學費及生活費。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拿到獎學金。所以有些希望及早經濟獨立的學生,在台灣就會受到法令的限制,無法半工半讀。
而有不少陸生出境留學的一大考慮便是今後在留學地區就業乃至移民。但是目前,陸生並不能在台灣找工作。
如果這些限制會大大打擊你來臺就學的激情,正好讓自己冷靜一下再決定吧。
六、世界這麼大,為什麼選(不選)台灣?
最後問一個比較感性的問題。為什麼要選擇,或不選擇台灣?有沒有什麼事情是“非來台灣讀書不可”的?事實上來台灣讀書的人裏面,有些是篤定的,有些是巧合的,有些只是因為沒有更好的去處,等等等等。很難説哪一種最正確,但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確實有助於讓你了解自己是一時頭腦發熱還是確實有理有據。
例如“喜歡五月天。”“想吃台灣美食!”“想環島旅行!”……這都是喜歡台灣的理由,但卻都不是“非來台灣讀書不可”的理由。當然,“台灣很多颱風地震!”、“台灣好像很亂!”……也都只是社會新聞看太多的庸人自擾,不應成為放棄來臺讀書的理由。然而每年都有不少人根據這些理由做出選擇,來,或不來。
在做出選擇之前,可以想一想:對於你來説,能夠通過來臺求學創造自己的優勢、與在大陸相比能夠給你什麼重要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有什麼東西是台灣有的,大陸沒有的?有什麼是大陸有的,台灣沒有的?然後再決定。
當然,如果非要基於一時興起或僅僅是一種強烈的直覺而做出選擇,那就看自己有沒有任性的資本,然後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吧,這也是一種成長的試煉。
但我還是希望,每一個正在猶豫,或者猶豫過是否要來台灣讀書的朋友們,都可以在感性和理性的拉扯過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然後便不要後悔,堅定前行。(作者:洪鑫誠,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研究生)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