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年輕一代創業精神悄然復蘇

“最近半年以來,我身邊想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企業傢俱樂部秘書長陳立文説。

 

今年1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設立3億港元的青年發展基金,旨在以資金配對的方式,通過非政府組織協助香港青年人創業及創新青年發展活動。2月,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宣佈斥資10億港元成立“香港青年企業基金”,支持香港青年人創業。隨著推動青年創業的氛圍日漸濃厚,“創業”已成為大學校園裏的熱門話題。

 

種種跡象顯示,香港港年輕一代的創業精神正在悄然復蘇。

 

創業“金字塔”底座巨大

 

據陳立文介紹,這些年輕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創業有自己的想法,真正邁出創業這一步的,這在大學畢業生中是一小部分;第二類是參加到創業團隊中,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第三類是關注創業、創新,有創業的意識,但並沒有自己去創業,這部分人大約佔了90%。

 

“這就像一座金字塔,最上邊的10%是真正去創業的人,是金字塔的塔尖。而底座是那90%關注創業的年輕人,現在從底層可以做很多工作,底座越堅實,塔尖上就越容易出現成功的創業者。”陳立文説。

 

不久前,谷歌與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發表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香港的創業基地、創業加速器及孵化器、資金提供者和大學支持持續增加,創業生態系統自2009年起錄得近300%的增長。本地的創業者雖然面對來自社會和文化規範的壓力,也面對缺乏種子基金或本地資金的挑戰,但香港有利營商的政策和成長中的創業生態系統令本地創業氣氛漸趨明朗。

 

有關專家因此指出,香港的創業風氣正在變得熾熱,前景樂觀。不少相關機構正積極地推動本港的創業生態系統發展,加快為創業家集資。此外,私人教育機構及大學亦不斷為創業家提供度身訂造的培育計劃、創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

 

這份題為“香港創業生態系統”的研究報告整合了400多個數據和問卷訪問數據,包括訪問了612位香港年輕創業家以及12位香港專家、分析多項國際數據及報告,以及透過社交網絡評估香港創業生態系統的現況。

 

陳立文説,當然,我們也並不提倡盲目創業,創業只是一種選擇。縱觀創業隊伍的主流,還是那些勇於接受不確定性的弄潮兒。這種趨勢如果一直持續,就會形成潮流。創業和關注創業的本質意義在於帶動創新,給經濟帶來活力。

 

初創企業渴望“天使”垂青

 

互聯網為年輕一代鋪墊了創業的大好時機。相對而言,互聯網企業成本低,無地域局限,而客戶和業務增長潛力巨大。因而,互聯網創業被認為是最低成本的“頭腦創富”。香港老一輩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的集體記憶已經漸行漸遠,年輕一代不想再吃老一代的“老本”,渴望體會遠見、冒險、堅持不懈和百折不撓的創業精神,勇敢探索自主向上流動的機會。

 

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公佈的上述研究報告顯示,自2007年至2012年間,新創企業所獲得的風險投資只有3%來自本地企業或機構,遠低於美國的16%。報告因此呼籲香港五大界別攜手,包括政府、商界、投資者、教育工作者及新創企業加強合作,共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創業生態系統,改寫香港未來。

 

福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投資人嚴震銘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初創企業一定要做好分類和定位,確定自己要走什麼樣的路,以及要找什麼樣的投資人。作為投資人,要投什麼項目也是有定位的,有些項目能賺錢,只要把服務做好就可以慢慢成功,不一定要上市,這類企業就不應找風險投資。

 

他説,對初創企業來説,各種類型的投資都需要,有些投資人投了以後還會參與到企業裏面,幫助年輕人成長。

 

借力內地融合發展天地寬

 

與此同時,在中國內地,一股創業風潮正在興起。李克強總理今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中國掀起創新創業熱潮。這對香港青年也是一大利好。

 

多位專業人士認為,香港青年可利用香港優勢,開拓內地市場進行新探索。內地市場寬廣、潛力巨大,國家的發展和經濟的持續壯大,為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舞臺。香港青年應把握好深化改革所帶來的“萬眾創新創業”大勢,抓住市場機遇,利用香港優勢和經驗,從傳統製造業優勢到服務業優勢,從成熟的市場經驗到國際經驗,為開拓內地市場進行新的探索。

 

同時,香港年輕一代喜歡互聯網、高科技、社交媒體、動漫這些創新創業元素,可以憑藉個人興趣進行新嘗試,在香港和內地多渠道進行創新創業,在國家大政方針背景下,尋找自身出路。

 

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説,香港年輕人要找到好的發展機會,讓香港有序地和珠江流域、華南地區甚至全國在經濟和社會上逐漸融合是一個必須考慮的選項。“如果大批有技能、有創意、有志向的香港年輕人能夠在中國內地找到個人的事業和人生志趣,而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有助於國家的現代化,又加強了香港自身的競爭力,這是國家、香港和個人的三贏。”

 

投資人嚴震銘舉美國矽谷的例子説,矽谷不是單單服務矽谷,而是服務全美國乃至全世界。香港企業如果只服務於香港,就無法做到世界級大企業。香港要把握現在的機會必須考慮到它在整個中國的定位,在流通渠道上發揮香港的優勢,與中國大市場和亞洲融合。 (記者閔捷 邰背平 黃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