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獨特、多元、國際化 才是香港文化

李歐梵:獨特、多元、國際化 才是香港文化

李歐梵/深圳特區報
 

李歐梵:獨特、多元、國際化 才是香港文化

李歐梵著作《看電影》/深圳特區報
 

專訪香港書展年度作家李歐梵,回應不是“作家”爭議,暢談熱點話題

 

獨特、多元、國際化 才是香港文化

 

人物連結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1942年10月10日生於河南太康,畢業于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説和中國電影。

 

每年香港書展最忙碌的除了主辦方,就是年度作家。“年度作家”榮譽,是香港書展的例牌菜,更是重頭戲。今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授予了73歲的李歐梵教授,表揚他50多年來在文壇的傑出成就和貢獻。主辦方稱李歐梵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開放的處世心胸,走遍世界各地推動文學、音樂及電影等不同領域的文化研究。

 

“年度作家”結果一公佈,很多網友爭議説,李歐梵只是學者,不是作家。也有傳言稱李歐梵本人拒絕領獎。對於這些種種説法,昨日,記者利用活動間隙,獨家專訪了李歐梵。

 

被網友爭議只是學者不是作家

 

記者:網上一公佈説,這屆“年度作家”是李歐梵,你知道大家有什麼反應嗎?大家説你不是作家,只是一名學者。

 

李歐梵:我注意到了。我沒有感到不快,反而體諒大家的憂慮。因為我很尊重“作家”,把他們看得崇高又神聖,所以想到自己不過寫了兩本小説,被稱為“作家”似乎有點難為情吧?就想不如寫電郵婉拒獎項。

 

記者:哦,還真有婉拒領獎一説?

 

李歐梵:當我動手寫郵件時,我太太説了一句話:“時代不斷改變,作家的定義也不再片面,學者用真心寫的文字亦有價值。”然後我想到自己雖非創作型寫作者,但曾完成了大量雜文和評論,加上評論人與作家等多重身份,或許能引發多些人關心這個議題,激勵不同類型的寫作人吧?於是決定接受邀請,希望藉書展與公眾深入探討此話題。

 

在香港寫專欄,其實是一種寫作實驗

 

記者:我很想知道,關於“作家”身份這個話題,你和公眾探討出的結果是什麼?

 

李歐梵:我在首場分享會上,從我個人的學者、文化人及業餘文學愛好者的多重身份,切入話題。我舉了唐朝的李白及杜甫的例子,指出古時知識分子未有“作家”稱號,是五四運動時梁啟超、魯迅及嚴復等,想要通過小説、雜文及詩歌等作品,運用文字去為民請命後,才無意中助長了“作家”的出現,但他們的身份也不單一,因為以前生活環境艱難,他們為糊口也得同時兼顧寫作與教學,像林語堂又是學者,又是作者,更是字典編寫者,那種混雜性就非常有趣。

 

我覺得與其將寫作人的身份畫成等號,倒不如平等地用文字看待各人,去研究大家能歸結出什麼現象,似乎更加有意思,在我之前的五位年度作家,劉以鬯、西西、也斯、陳冠中、董啟章,五個人五樣寫作風格五種身份,各自各精彩地豐富了文壇的多樣性,是很值得開心的事。這也讓我看到香港文化的可貴,正是出於一種寬大的混雜性。

 

記者:還有一種觀點,就是覺得你是作家,但你寫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報紙專欄小文章……

 

李歐梵:這可能是兩地之間的文化差異。“專欄文化”是香港報章獨有的文化現象。由於專欄性質別於小説寫作,需要更多關於生活及社會的觀察,慢慢鼓勵了寫作人由高雅到通俗的事都得注意。譬如我由哈佛回港發展時,最大目標就是要挑戰專欄寫作,記得最初在《信報》開始《狐狸洞囈語》的欄目,為了尋找題目不得不在閱讀學術理論外,培養更多樣化的嗜好和興趣,看更多的電影、聽更多音樂會、跑更多的展覽,或跟欄目附近的左鄰右里在技法及想法上砌嗟交流,也要創造更新的形式去幫助讀者在飯後睡前或行車期間,快速消化及掌握觀念,實在是前所未有的寫作試驗。

 

香港文化應該多元

 

記者:我來香港的時候看一張香港報紙,你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你猜書展主辦方把你選為年度作家,可能是因為你寫過很多雜文和評論,這些文化評論和香港有關係。現在,我們要談論香港和香港文化,好像是件蠻複雜的事。咦,你當初哈佛畢業,為何選擇落腳香港?

 

李歐梵:我對香港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意,看世界、看文學、寫東西,不管自不自覺,都從香港出發,幾乎沒有例外。在美國教中國當代文化時,也將香港放在第一位,中國文化我是從香港開始講的。儘管當時和香港之間還隔幾萬里。

 

記者:你有一本書叫《尋回香港文化》。香港文化怎麼了?

 

李歐梵:我講兩個方面。

 

第一,香港文化要有自己的獨特性。比如電影。香港是個影城,拍電影的人多,喜歡看電影的人多,寫影評的人多,重視電影收藏。香港的電影節比上海的電影節好。這一點要保持下去,恢復當年的輝煌。

 

第二,香港文化應該多元、國際化。不止書展要國際化,整個城市都應該包容。而所謂的國際化,並非只是滿口英文,美式崇拜。中國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就因包羅萬象。偏見是危險的。我擔心香港與多元化的國際背道而馳。香港多元文化少了,為什麼?需要大家思考和反省。

 

 深圳特區報記者 鐘潤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