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的源頭是我家

海峽飛虹報道(記者殷欣):西藏工布江達縣錯高村是個位於巴松措(措:藏語即湖的意思)湖畔,群山環抱中的古村落。那裏的一百多戶工布藏族人家在傳統藏式民居裏世代生活了數百年,他們珍視故鄉的生態環境,依戀自家的百年老房,傳承著互助友愛古老習俗。

 

圖片默認標題

陳廠長深為産品品質而自豪。攝影:殷帆

 

晚上9點,忙完了一天農活的村長羅布次仁打開家裏那臺連接著村中大喇叭的音響,播放一段藏族歌曲。10分鐘後,聽到音樂的錯高村各家各戶代表走出他們半石半木結構的藏式傳統民居,來到位於村中心的村委會開會。時值7月末盛夏時節,羅布次仁召集全村百姓商量去山裏草場割草,為他們的牦牛準備過冬的飼料。羅布次仁説:“中午(放牧)回來以後,我已經組織了幾個人幫助村裏生病的和缺少勞動力的幾戶人把草割完了。”在會上,羅布次仁告訴村民們。

圖片默認標題

昔日倒閉的毛紡廠由於非遺項目獲得了新生。攝影:王聿喆

 

自從五年前開始擔任村長後,羅布次仁每天早上忙完自家的農活後,都要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村裏的公事上面。錯高村105戶人家祖祖輩輩在著名旅遊景區巴松措東北端,雪山“燃燒的火焰”腳下的山谷中已經生活了數百年,幫危扶困既是羅布次仁作為村長的責任,也是村子裏的傳統。

 

圖片默認標題

充滿現代氣息的展廳與傳統風格的産品正是林芝非遺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寫照。攝影:王聿喆

 

措高在藏語裏意為“湖泊的源頭”,走過村前的濕地再穿過一片被當地人稱為青岡樹的槲櫟樹林就來到了巴松措邊。而遠處雪山上的冰雪融水正是從錯高村旁源源不斷地匯入這座被喻為“高原綠松石”的藏東南最大的天然堰塞湖。儘管緊鄰著名旅遊風景區,但由於地處景區深處,道路泥濘難行,錯高村至今仍少有遊客造訪,村民們也大多在這塊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過著平靜的生活。更加與眾不同的是,這是一座完整保留了半木半石結構藏式傳統民居的村落,村子裏的房子全部擁有百年甚至數百年以上的歷史。這裡的房屋一層由石頭和泥巴壘砌而成,房屋的二層、門窗和屋頂則是榫卯木制結構,遠遠望去,白色的石墻、棕色的木屋與雪山、草地、松林渾然一體。現在,錯高村是巴松措附近唯一一個沒有進行房屋改造的村子,村長羅布次仁説:“我們世代居住在這裡,已經習慣了住老房子。和外面那些新房子比,我們的老房子肯定有點落後了,但是它有歷史文物價值。”

 

圖片默認標題

村黨支部書記巴魯也是非遺傳承工作的一份子。攝影:殷帆

 

其實,老房子數量多且保存完整正是錯高村沒有進行房屋改造的原因。錯高村並未進行旅遊開發,仍然保持著原始的自然生態環境。錯高村的村民對這片青山綠水的珍視已經到了令人驚訝的地步,從上世紀末開始到2005年左右的幾年時間裏,村子裏的人互相影響,互相帶動,在沒有任何外來約束的情況下自覺戒煙戒酒,現在的錯高村沒有一個人抽煙喝酒,羅布次仁説:“這裡本來就是一個景區,又是當地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方,村裏大部分的房子都是木板房子,一旦抽煙不小心扔個煙頭(引起火災)會把整個村子都毀了,抽煙還會得一些大病;喝酒會引起情緒失控,還會出現打架鬥毆,為了預防這些情況所以我們都戒了。”

 

儘管道路難行,依然有遊客被錯高村古樸的的建築風貌所吸引,來到這裡體驗原汁原味的藏族民俗文化。正值7,8月旅遊旺季,村裏每天都有3,4輛自駕車輛到來。熱情好客的村民還會請好奇的遊客們到家裏喝酥油茶,而遊客在離開的時候也往往會留下一些錢表示感謝。但這並不足以改變這裡半農半牧的生活。吸引遊客慕名而來的是錯高村完整保留的歷史風貌,然而錯高村村民們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這些老房子。工布江達縣發改委副主任夏瑋峰説:“這個村莊已經有3,4百年的歷史了,這裡的房屋基本上已經成為危房了。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在房屋內整體加固,還是村民整體搬遷,再對這個村莊進行使用,還沒有定。”

 

卓瑪今年已經66歲了,她家是一棟兩層都是石塊壘砌而成的房子,在全村63棟傳統藏式民居中只有四棟這樣的房子,在當年是富裕家庭才蓋得起的“豪宅”,卓瑪家祖祖輩輩已在這棟老屋裏居住生活了420多年。關於老屋未來的命運,家裏的年輕人傾向搬到新房裏去住,但是老人有自己的想法:“我已經老了,孩子們愛怎麼弄就怎麼弄吧,我一直住在這個老房子裏,還是有點捨不得的。”

 

故居難捨,承載了家族數百年回憶的老宅對於錯高村的老人們來説是一種牽絆,更是一種精神寄託。儘管房屋改造的最終方案還沒有確定,工布江達縣房改局副局長旺群還是説明瞭改造的基本原則:“錯高村的民居主要是半石半木結構,這個山谷裏只有三個村有這種結構的房子。在民居改造中我們考慮的是,既然原來有這樣的做法,就按照原來的做法,把這種(民居建築)傳承下去。”

 

無論是搬進新居還是繼續留守在老房子裏,可以肯定的是巴松措湖區的美景不會改變,錯高村村民的勤勞善良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