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津斯基:西方無可避免地需要努力理解中國

中新社濟南8月26日電 (肖欣 李欣)當今世界充斥著新的變化,比“誤解”更嚴重、更危險的是,西方人習慣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中國。當今世界,中國的“存在感”已無處不在,西方無可避免地需要努力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首位積家歷史學獎獲獎學者塞爾日·格魯津斯基2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達了其對世界歷史進入“中國時間”的理解。

 

作為首位獲得有“國際史學界諾貝爾獎”美譽的“國際歷史學會——積家歷史學獎”的史學家,格魯津斯基認為,今天的歷史是全球化的歷史,關鍵並不在於如何定義全球化,而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對方,如果從不同的視角了解歷史,了解過去就能更好的理解現在。這對歐洲、對中國都一樣重要,因為所有人都是全球化的參與者,身處同樣的歷史語境當中,要用多元的視角去理解歷史。

 

格魯津斯基舉例説,在歐洲、在拉美、在美國,年輕人通過電影院、互聯網、媒體等方式接觸、收到有關中國的大量信息。比如在美國,人們可以看到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不同地區的電影,當然,國外也看到李安等中國導演製作的好萊塢電影。但人們如果不了解中國歷史,就沒辦法真正理解這些電影裏所傳達的文化信息。

 

“在西方的歷史教育中,他們對中國知之甚少。”格魯津斯基表示,因為對中國歷史的知之甚少,會造成非常危險的誤讀,對於美國人和歐洲人而言,當看到彼此的影視作品,多少對其中歷史背景有所了解,因為歐美的歷史實際上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在西方人的教育經驗中,很少涉及中國歷史,因此只能做出表面的解讀。

 

“這也是我為什麼強調,全球化的現實是一種‘壓力’,促使人們要去了解歷史。尤其對年輕一代而言,理解這些影視作品背後的意義尤其重要,而不僅止于畫面、故事所帶來的衝擊。”格魯津斯基特別強調當代年輕人了解歷史背景的重要性。

 

而在格魯津斯基看來,比“誤解”更嚴重、更危險的是,西方人習慣用自己的視角去解讀中國。對各自而言,大家都應試著去理解對方。當今世界充斥著新的變化,中國的“存在感”無處不在。“我們都無可避免的需要努力去理解中國,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實。”

 

從青年學生時期就對中國有所了解,嚮往來到中國的格魯津斯基認為,“對中國而言,其實也可以主動向外界去講述自己的歷史,不用一味等待西方人來講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