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播下的種子,或許會在未來悄悄發芽”——塞爾維亞小學中文體驗課旁聽記

海峽飛虹(記者 趙芃):2012年,中國與塞爾維亞簽署了“塞爾維亞中小學開設漢語課試點”合作備忘錄,漢語課逐漸走進該國各地的中小學課堂。普列舍倫實驗小學也成為塞爾維亞較早引入中文興趣班的小學之一。在學校漢語教學氛圍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很多並沒上過中文課的學生,在見到有中國客人前來拜訪時,也會用中文興高采烈地問上一聲“你好”。

 

這樣的結果自然也離不開漢語教師王仁勤的努力,她在這裡已經任教近兩年,而開辦這堂體驗課,最初也是源於她的想法。她希望用這種方式,吸引更多老師和學生,讓他們直觀地感受漢語的魅力。她的想法也得到了普列舍倫實驗小學的大力支持,學校專門安排出支持多媒體教學的圖書館,校長和多位老師也來親自助陣。

 

由於不少學生和老師都是第一次聽中文課,為了讓40分鐘的課程更有吸引力,讓沒有任何中文基礎的人們不至於知難而退,王仁勤在課程內容安排上進行了精心準備。從簡單地問候語,到數字的中文念法,再到播放介紹中國城市發展和國寶大熊貓的視頻片……她把平易近人的內容精煉在一起,用生動有趣的講解呈現給聽課者。王仁勤説:“我想的就是先(學)打招呼,因為大家都會説‘你好’,然後數字也很簡單,他們學兩遍也都能念,只是音調還不標準。這節課沒有太多的中文出現,因為我覺得一下出現太多他們可能會覺得中文太難了,會被嚇到。所以我想的就是讓他們多通過圖片、視頻了解(中國),給他們的印象比較深,想更多地了解。”

 

課上最能發揮學生們想像力的環節莫過於中國地圖的上色。在放完介紹北京、上海、西安以及大熊貓天堂——成都等城市的視頻片後,王仁勤打開一張五顏六色的按省份劃分的中國地圖,分別指出了這些城市在地圖上的方位,隨後又發給每個學生一張印有中國地圖的塗色紙。孩子們或按照示例地圖上的顏色照貓畫虎,或是按自己的喜好,一個個都埋下頭開始認真地涂起顏色。

 

過了一會,當很多孩子興奮地舉起他們完成的作品時,其中一個小男孩仍在一絲不茍地塗抹著。記者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這個小傢夥不僅把各個省份涂上了美麗的顏色,還畫上了很多剛剛從課上知道的東西。比如他在四川畫上了一支憨態可掬的熊貓,又在內蒙古畫上了一片長城的城墻……中國龍、五星紅旗、古代建築的飛檐,“東方明珠”電視塔等中國的象徵,在他的畫筆下躍然紙上。

 

這個小男孩名叫博什科,上四年級,這堂課是他第一次接觸中文。與記者的交流中顯得有點羞澀的他,流露出了對中國文化的極大興趣。博什科説:“(這堂課)特別有意思,我們既學習了中文,也了解了中國文化,我非常喜歡,很想從五年級開始好好學習中文。”

 

聽完課的校長斯拉溫卡也難掩自己的興奮。她相信,通過類似的興趣課,會有更多學生參與到中文學習中來:斯拉溫卡告訴記者:“我很高興我們的中文老師給大家提供了體驗課這樣一個了解中國的好機會。我相信學生們學習中文的興趣會更加濃厚。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也關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並認識到學習中文的重要性——它是塞爾維亞與中國交流合作的橋梁。”

 

或許,孩子和大人眼中看到的世界並不一樣。在和記者的交流中,不少學生都率真地表示,學習中文更多地是出於好奇和喜愛,並沒有過多去想在遙遠的未來用中文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但正是今天在他們幼小心靈中早早種下的一顆中國種子,或許就會在未來的某天悄悄發芽。

 

觀摩了體驗課的中塞教育交流協會會長田真,在談到這堂課的意義時“畫龍點睛”:田真説:“對於學生來説,很多是初學者,他學了這堂課覺得有意義以後,可能就會繼續學下去。另外學生對家長可能也會有影響,學校校長和老師,他們看到了對於中國的介紹,對中國有了一定的認識後,也會鼓勵學生去學中文。通過第一節課的語言學習,大家可能覺得中文可能沒有那麼難,這就可能增加了他們學習的幾率。所以我覺得這堂課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一堂課,而在於給他們以後的想法或是學中文的態度,打下一個非常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