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臺聯紀念台灣光復70週年研討會在澳門舉行
編輯: 許子晨 | 時間: 2015-09-29 09:02:49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致辭。
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崔世平致辭。
台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致辭。
研討會現場。
9月24日,以“青年責任 兩岸未來”為主題的紀念台灣光復70週年研討會在澳門漁人碼頭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此次論壇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簡稱全國臺聯)、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澳門)和台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共同舉辦,近50位來自兩岸和澳門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就“兩岸同胞共同抗戰的歷史啟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責任”、“建設兩岸共同家園與青年發展道路”等議題展開討論交流。
全國臺聯副會長紀斌、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崔世平、台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全國青聯副主席、澳門青年聯合會會長馬志毅,中聯辦臺務部部長徐莽、海協會駐澳門辦事處主任賀之軍等出席開幕式。
兩岸四地青年使命在肩
紀斌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表示,台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傳統和可貴的民族氣節。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台灣同胞的悲壯抗爭從未停息,先有風起雲湧的武裝鬥爭,後有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的非武裝抗爭,體現了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與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鬥爭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邱逢甲、劉永福、徐驤、簡大獅、羅福星、莫那·魯道、林獻堂、蔣渭水、楊逵、張我軍、連橫、李友邦等抗日先賢,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台灣同胞在異常艱難的環境中堅持鬥爭,始終不忘自己是中國人,復歸中華的意志和決心在經歷了50年殖民統治後未有絲毫動搖與改變,頑強的鬥爭精神和濃烈的愛國情懷感人至深。
紀斌強調,兩岸四地同胞與海外僑胞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振興。近代以來,中國之所以飽受外侮,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中國一盤散沙、積貧積弱。唯有祖國的統一和強大,才能給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兒女帶來安全、幸福和尊嚴。兩岸同胞應當銘記歷史教訓,弘揚抗戰精神,珍愛和平,共謀發展,齊心協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2008年以來,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一條有利於兩岸同胞團結奮鬥、實現互利雙贏的正確道路。我們應當共同珍惜和維護當前兩岸關係得來不易的良好局面,沿著和平發展之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紀斌説,兩岸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回望歷史,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時,總是有無數熱血青年敢於挺身而出,甘願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時至今日,兩岸四地青年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兩岸四地青年使命在肩,理應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為維護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力量。
兩岸有著休戚與共的命運
崔世平在致辭中表示,兩岸年輕一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未來,今天的中華民族需要認識到團結一心才能國泰民安,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才是正確的道路。澳門和台灣的關係近年來也快速發展。澳門在回歸前後一直在兩岸關係中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崔世平強調,未來,共識遠比分歧多。如果兩岸關係能和平發展,國家實力可以更強,民族才有美好未來。
吳榮元在開幕式上指出,兩岸有著休戚與共的命運,如果自絕大陸,台灣將沒有出路。他説,台灣歷經百年滄桑,唯一不變的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和祖國的命運密切關聯。‘雙70’的光復紀念,預示了兩岸休戚與共的命運聯結。”吳榮元説,大陸的快速發展也給台灣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兩岸和平發展帶給台灣的紅利是兩岸交流最大的共識。
全國臺聯研究室主任陳立謙認為,兩岸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首先是歷史共同體。不能因為台灣青年不了解歷史,我們就不説歷史,只説現在或是未來。恰恰相反,我們要把歷史問題梳理清楚。當然,這也是未來共同體。我們在正視歷史的同時,一定要面向未來。
馬志毅認為,兩岸青年要有使命感,要加深認識歷史。習近平主席曾説,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台灣和澳門的青年可以通過親身來到內地實地考察的方式認識歷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馬志毅認為,青年不僅要批判、監督政府,還有責任以理性的方式給兩岸發展一些建議。
與會學者批駁“台獨”史觀
在研討中,與會學者回顧歷史事實,批駁“台獨”史觀,認為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來之不易,兩岸應該倍加珍惜,對抗戰歷史的評價的分歧不應影響兩岸關係發展大局,提出了塑造兩岸共同歷史記憶、增強兩岸共同歷史連結的思路與辦法。與會學者強調,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成果巨大,但過程絕非一帆風順。當前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面臨兩條道路選擇,維護並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是兩岸各界的共同責任。與會學者還就團結兩岸和港澳青年、擴大深化交流合作進行了深入探討。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柯玉枝就當前如何維繫兩岸和平發展的問題進行了發言,她從分析兩岸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入手,以歷史觀認同及客觀性為一體來進行分析。她認為2016年選舉之後,兩岸要維繫和平發展局面,要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增加交流,態度上要有同理心、耐心,兩岸應該共同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台北市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在兩岸交流的時間比較多。他為台灣青年的問題做了個民調,他分析的結論是,台灣存在南北問題、差異比較嚴重,他認為民進黨對台灣媒體的誘導,對校園的欺騙,這是使得目前媒體一邊倒、校園“綠化”多的重要原因。在大陸求學有很多臺生,而大陸給臺生的一些發展提供了很重要的幫助空間。
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鄭偉聰針對當前台灣媒體的做法,他認為澳門媒體在掌控方面表現的比較好,澳門在兩岸關係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十分重要,他認為澳門傳統的中華文化保存的比較好,比較低調。他同時談到經濟發展對認同和情緒的變化有影響。
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主席劉新孟認為,兩岸的歷史觀有些差異,要加強青年的歷史教育。他説,澳門在青年教育和經濟發展、民生、青年學生就業等問題上,就解決得比較好。期待澳門在未來兩岸交流、互動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面向未來加強兩岸青年交流
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陳韻竹老師認為,兩岸青年不僅要把眼光放在過去,更要把焦點放在未來。他認為,讓兩岸青年共圓中國夢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特別是兩岸創業的創客,是兩岸青年共同面向未來的模式。這裡有三個要突破的關卡,一是市場的性質,大陸的市場對於台灣的創客青年來説仍然不是很熟悉的。二是創客的體制,大陸的創客更有創業的精神,台灣的市場小,台灣的創客沒有太多創業的動力。三是知識産權的問題。這是台灣文創産業到大陸發展、台灣的創客比較擔憂的。他還認為,台灣青年大部分生活在網絡中,這與大陸大不相同。所以,兩岸網絡平臺的對接和一致化是非常關鍵的。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副秘書長林翠倩認為,當兩岸缺乏交流的時候,如果看到對面一些負面的印象,就會把整個對方當做不良的、邪惡的。而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多交流,跟他們講清道理。如果跟台灣青年單單説教,他們會有抗拒心理,不如把歷史事實全部都告訴他,讓他們自己來個正確判斷,這樣收效可能會更好。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理事長周永豪認為,當下,不僅是台灣有去中國化的問題,香港也有“本土思想”。出現這種問題的重要原因是溝通不良,雙方不願討論這個問題,他覺得未來要直接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坦誠地溝通,要讓所有的台灣人都到大陸看一看,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感受到兩岸四地都是有關係的。這個目標是比較宏遠的,因為目前到過大陸的台灣同胞基本沒有超過30%,而且有些人還是反復的來。(中國台灣網9月28日澳門訊 臺聲雜誌聯合報道 易靖茗文)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