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上的今天】1937年9月13日,香港學生賑濟會成立

今天是9月13日,1937年的今天,香港學生賑濟會成立,實現了全港學生最大範圍的團結。

 

全國性抗戰爆發後,香港和澳門同胞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廣泛地建立抗日救亡團體,開展抗日救亡宣傳,進行募捐籌款,救濟受難同胞,支援抗日前線。

 

香港惠陽青年會、餘閒樂社、青年記者學會、海員工會、印刷工會、中華藝術協進會、香港學生賑濟會等群眾團體,積極開展抗日活動。三十多個工會組織了香港工人籌賑聯合會。1937年9月13日,香港學生賑濟會成立,共六百多所大中小學的學生參加,全港學生實現了大團結。

 

廣州淪陷後,香港同胞抗日熱情高漲。他們響應祖國的號召,為了抗日救國,紛紛組織抗日回鄉服務團,回國回鄉參加抗日救亡鬥爭。全國抗戰開始後,惠陽青年會回鄉救亡工作團和海陸豐回鄉救亡工作團,先後幾批回廣東開展抗日救亡活動。到1939年上半年,港澳地區共組織了五六十個回國回鄉服務團,人數達1000人以上。香港學生賑濟會從1938年12月至1940年2月,先後組織了4個回國服務團,共242名團員回國,分別在廣東各地開展抗日宣傳,建立救亡團體和民眾抗日武裝,開展戰地救護和戰地服務,還協助各地中共地方組織開展工作,在抗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香港地區是中國獲取海外援助的重要中轉地,大量抗戰物資由香港從陸上轉運內地。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産黨在香港設立了許多國際支援抗戰的機構,均得到香港同胞的全力支持。1938年1月,由廖承志、潘漢年負責的八路軍辦事處正式成立,得到當地許多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的援助。6月,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成立,在港、澳同胞的配合下,募集到大量捐款、物資支援祖國抗戰。1941年12月25日,日軍侵佔香港後,香港地區的廣大人民,在內地人民抗日武裝的支援下,與日本佔領者展開了多種形式的鬥爭。

 

同時,澳門同胞也利用澳門“中立”的特殊環境和地位,大力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港澳地區人民的抗日鬥爭,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廣東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