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專家評2015十大航天新聞:新一代北斗升空

由《國際太空》、《衛星應用》雜誌聯合發起的2015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18日揭曉,中國“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入軌及“高分四號升空”成為2015年的熱點,同時入選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包括龍樂豪、余夢倫、劉竹生、王希季、戚發軔、葉培建、範本堯、吳偉仁等院士及其他數十位著名航天專家參與了這次評選。

 

按時間順序排列,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分別是:世界首批全電推進商業通信衛星進入太空;“黎明”探測器在世界上率先探測谷神星;全球掀起衛星互聯網低軌星座發展新高潮;“新視野”探測器在世界上首次飛掠冥王星,成為人類探索太陽系的新里程碑;人類發現迄今為止與地球最為相似的太陽系外行星;美國宣佈在火星表面發現液態水;美國商業公司在全球首次成功進行火箭回收試驗;歐洲開啟空間引力波探測先河;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中國“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入軌;世界空間解析度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升空。

 

中國十大航天新聞則分別是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升空,啟動全球組網建造工作;遠征1號上面級首飛成功,“太空擺渡車”投入應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躋身世界500強;成功首飛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6號以“一箭二十星”創亞洲新紀錄;新型固體運載火箭長征11號首飛成功;中國首批自主研發的商業高解析度遙感衛星——吉林1號成功發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發佈;中國首顆向東盟國家整星出口的商業衛星成功發射;世界上觀測能段範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中國“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入軌;世界空間解析度最高、幅寬最大的地球同步軌道遙感衛星高分四號升空。

 

與國際十大航天新聞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十大新聞中關於火箭和衛星發射等應用型成就較多,而國際更偏重太空探索和航天技術領域的創新突破。這些看上去是純科研的基礎研究到底有什麼用呢?國家天文臺宇宙暗物質與暗能量研究團組首席科學家陳學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代航天探索領域花費越來越大,各國政府都面臨向國內民眾解釋為何要花費鉅資搞“似乎短期內看不到成果的航天探索”的問題。但想要在下一輪技術革命中獲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加大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的投入,這是一個有遠見國家的必然選擇。就如同當初牛頓用力學原理推算出行星運行軌跡時,對當時的社會看似並無幫助,而如今它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例如遵循牛頓力學原理繞地球旋轉的各種衛星,就已經影響到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