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拜謁明孝陵

1912年2月15日,清帝退位三天后,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親自率領臨時政府文武官員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隨同參加祭祀典禮的要員有參議院議長林森、外交部總長王寵惠、教育部總長蔡元培、陸軍總長黃興、海軍總長黃鐘瑛等。上午11時,孫中山等乘坐馬車抵達明孝陵,隨行軍士數萬人,通往享殿的甬道兩側排列著陸海軍儀仗隊和軍樂隊,享殿門前交叉懸挂著國旗和軍旗,臺基上站滿了胸前佩戴白花的軍政人員,各國領事到場觀禮,致祭儀式相當隆重。

 

明孝陵

明孝陵 

 

在祭祀儀式上,孫中山面對國務卿士文武將吏朗聲宣讀祭文,回顧了明太祖驅逐蒙古人,“惟我太祖奮起草野,攘除姦兇,光復舊物,十有二年,遂定大業”,推翻元朝統治,使華夏擺脫夷狄獲得光復的豐功偉績;又祭告近世“滿清乘間,入據中夏”,“俊傑之士,飚發雲起”,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的史跡,並將此視作明太祖業績的承續,以告慰明太祖的在天之靈。

 

孫中山拜謁明孝陵,首先是因為朱元璋領導的革命,成功地驅除了元朝的異族統治,恢復了漢族河山。而孫中山推翻滿清異族統治與此有相似性。其次,在滿清異族統治的二百六十多年中,許多反清志士都把明孝陵視作漢族同胞民族獨立精神的象徵,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秀全就曾率文武百官晉謁明孝陵。拜謁明孝陵是宣揚民族獨立之精神。其三,孫中山從創立興中會, 提出“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到同盟會的十六字綱領, 乃至發動武裝起義, 矛頭始終對準滿清王朝。直至“武漢首義,天人合同,四方響風,海隅景從”,“虜廷震懼,莫知所為,奉茲大柄,還我國人,五大民族,一體無猜”,終於實現清帝退位、國家統一、恢復中華的夙願,拜謁明孝陵也是對他及其革命追隨者一次很好的交代。

 

孫中山與眾人拜謁時的合影

孫中山與眾人拜謁時的合影

 

孫中山在祭文中也表達了清帝退位是還權于國人,這反映了他的基於種族之辯的早期民族主義觀點。他認為漢族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以仁義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最發達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去同化其他民族不是靠武力征服其他民族, 而是運用以仁義道德為主要內容的傳統文化去“感化”其他民族。他説:“東方的文化的王道……講王道是主張仁義道德……好過霸道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 是感化人, 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 不是要人畏威。這種要人懷德的文化,我們中國的古話就説是‘行王道’”。這便是孫中山思想中民族主義的早期觀點,他認為異族是靠強力武裝壓迫統治其他民族,而漢族是靠感化,更有大義。

 

孫中山率文武百官拜謁明孝陵

孫中山率文武百官拜謁明孝陵

 

當然,在後來的實踐中,孫中山的民族觀有所改變,上升為民族政治平等和“五族共和”思想。“異族政治不平等, 其結果惟革命,同族間政治不平等,其結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 在使不平等歸於平等。”孫中山的平等意識使其民族觀念不斷深化,“五族共和”思想也成為清政權崩潰瓦解之後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原則。孫中山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是擁有眾多大小民族的國家,必須樹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全國各族人民聯合起來,結成一個大的國族團體,共同奮鬥,中國才能發達,才能抵禦列強的侵略而立於不敗之地,可見,在孫中山思想深處,閃耀著增強民族凝聚力,維持民族國家長治久安的熱烈火花。

 

延伸閱讀:

 

明孝陵的歷史地位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在明代,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每歲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 均需遣勳戚大臣祭告。明清鼎革之後,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康乾年間,康熙南巡,6次遣官拜祭,5次親往謁陵;乾隆6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

 

康乾二帝為何拜謁明孝陵

 

當時康乾二帝拜謁明孝陵有三個原因,一是通過拜謁表明江山易主,畢竟當年祭祀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祭祀主角的轉換, 表明瞭正統地位的轉換。二是通過拜謁表達了對滿漢認同的訴求。清初的“ 薙發令”以及“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等一系列暴政,激起了江南士民的強烈反抗。清帝在全國局勢基本穩定之後, 到士風最為濃厚、遺民最為集中的江南拜謁孝陵, 謀求滿漢認同、消弭民族矛盾。三是通過拜謁表達清朝制度的合法性。清代保留了大部分明代的典章制度,肯定了明太祖,肯定了明代,肯定了明制, 就是肯定了與之相因襲的清朝自身制度的合理與合法性。

於是在熱鬧喧囂的祭拜背後, 一些事情似乎已經悄無聲息地發生了轉變。人們試圖保留的“滿與漢”、征服與被征服這一獨特的、隱含對抗性的族群記憶逐漸淡化,轉化為“古與今”“興與廢”這個一般性的歷史敘事問題,進而轉化為“治與亂”這一具體的現實行政問題。

 

參與資料:

1.石志新:《簡論孫中山對國內民族問題認識的演變》《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2.鄭玉超:《康乾二帝拜謁明孝陵原因探析》《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年10月第24卷第5期

3.李恭忠:《康熙帝與明孝陵: 關於族群征服和王朝更替的記憶重構》《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 年第2 期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