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提升德國製造專業性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02-23 09:24:00 | 來源: 人民日報 |
德國中央合作銀行近日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隨著“工業4.0”框架下生産、供應和分銷鏈的數字化,德國勞動生産率將迎來顯著提升,到2025年與現在相比將會增長12%。該報告分析數據顯示,化工、機械製造和電氣設備産業將成為最大受益領域,2025年這三個産業的勞動生産率都將比2013年增加30%。該報告作者、德國中央合作銀行高級經濟分析師克勞斯·尼克施預測,一旦“工業4.0”形成第一個規模經濟,那麼根據訂單需求靈活生産的模式將給德國經濟帶來轉折。
根據“工業4.0”的要求,現有的批量生産模式將切換為全自動、個體化生産模式,即生産線根據個體顧客需求靈活變化的彈性生産模式。尼克施在報告中寫道:“與國際平均水準相比,德國的勞動力成本偏高。如果德國的工業生産實現了這樣的轉變,那麼其他國家即便擁有更廉價的批量生産成本,也將不足為懼。屆時,不僅僅是個別德國企業,整個德國工業都將重新在專業性上變得不可替代。”
定制生産模式必然會導致産品價格的上升。但從長遠來看,為應對國際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工業4.0”帶來的個體化生産必會把如何穩定並降低價格視為重要課題,並通過進一步優化技術來實現。
“工業4.0”作為德國的一項國家戰略,勢必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影響。數字經濟、物聯網、彈性生産等一旦實現,一些生産線上的勞動力將退居二線,轉變為維護者與管理者。未來,人們渴望更多個性化的産品,同樣也會渴望更多個性化的服務。報告認為,大量勞動力會因此涌入收入水準較高的服務業,例如信息和通信科技行業,客觀上提升勞動力的收入水準。
然而在看到積極影響的同時,德國不能忽視其帶來的挑戰。尼克施強調,隨著勞動力的角色轉型,“專業人才短缺”問題會更加明顯。從勞動力角度來説,勞動力因原有教育與新崗位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無法立即補充到新崗位上,面臨重新接受系統培訓的壓力;從企業角度來説,專業人才短缺帶來的則是生産不暢造成的直接虧損。
根據德國信息技術與電子通信行業協會和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一項共同研究報告,57%的受訪企業都在工業轉型前感受到人才匱乏的窘境,“專業人才短缺”成為“工業4.0”推廣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之一。
“與其説是機器取代了人,不如説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萊比錫商學院院長、“工業4.0”專家潘安德告訴本報記者,“‘工業4.0’意味著生産力整合,預示著未來會有相當一部分勞動力從原有崗位上被淘汰出局,然而勞動力整合也會産生很多新的崗位。如何去佔領這些新崗位?對勞動者和企業而言都是新課題,機遇永遠留給做好準備的人。”(記者 馮雪珺)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