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主動借G20平臺為中國發聲

從持續建構中國影響力的國際傳播角度出發,中國應當將G20峰會及系列會議作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經濟社會成就及未來發展方向的發聲平臺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2月26日在上海舉行,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金融市場波動,國際經濟界特別倚重貨幣政策的語境下,這次會議非常引人關注。不僅如此,作為2016年G20峰會主席國,中國在這次會議中能夠扮演的角色也頗值得期待。而且,上海會議在某種意義上會給國際輿論提供有關杭州G20峰會的基礎預期。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經濟體,並因其經濟總量龐大而對世界經濟産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中國的重要決策、經濟政策和未來舉措,對整個世界經濟的走勢和資本市場的波動都有著立竿見影的作用。正因如此,從持續建構中國影響力的國際傳播角度出發,中國應當將G20峰會及系列會議作為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經濟社會成就及未來發展方向的發聲平臺,向國際社會釋疑解惑,消除部分外界人士對華認識中的“不確定性”。

 

長期以來,中國國際傳播的整體理念與架構安排較為重視政治層面與意識形態層面,尤其是政治層面的國際傳播。這種情況造成的一個結果是,我們對於經濟層面的國際傳播重視不夠。就當前的國際經濟發展來看,經過三十餘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規模總量和國際影響都已經達到了新高度。我們需要轉變理念,從無涉意識形態的經濟層面出發建構中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部分西方媒體和人士總是喜歡“唱空”中國,究其原因,一是他們長期存在的固有偏見,二是他們所謂“中國的不確定性”影響其判斷。固有偏見需要他們自身去轉變認識,這個我們很難干預,但是,降低或消除“不確定性”確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並可以以此影響其偏見。通過重要的全球性會議,我們可以用翔實的論據和專業的判斷,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和現狀。我們可以用開誠布公的態度,告訴國際社會我們將要採取的措施,以打消外界不必要的疑慮,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境。同時,我們不回避中國經濟存在的可能問題與難題,並完全可以用開放的心態和專業的思維方式加以評判、説明和解釋。

 

我們不能讓“不確定性”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應盡可能讓國際社會準確地判斷中國經濟的走勢,這樣不僅能避免國際社會誤判導致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也會讓中國經濟“走出去”獲得更為寬鬆的環境。

 

正如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日前介紹G20峰會時所説的那樣,中國國家領導人對G20會議的期待,就是要讓會議針對當前世界的突出問題加強政策協調、溝通,特別是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與溝通,努力達成共識,並向世界傳遞明確的積極信號。這些積極信號就是消除“不確定性”的最重要內容。因此,G20應當成為一個重要平臺,在國際傳播意義上建構中國以及全球經濟良性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任孟山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