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北伐

1922年2月27日,孫中山先生在桂林參加北伐誓師典禮,並頒布誓詞稱:“民國存亡,同胞禍福,革命成敗,自身憂樂,在此一舉。救國救民,為公為私,惟有奮鬥,萬眾一心,有進無退。”這次北伐,既非“空前”,也非“絕後”,僅是孫先生人生北伐“交響曲四章節”中的“第三篇章”。

 

孫中山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時留影

孫中山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時留影

 

北伐:孫中山為維護中國民主共和而開展的鬥爭

 

四次北伐對象(從左到右依次為滿清宣統帝(溥儀)、段祺瑞、曹錕、吳佩孚)

四次北伐對象,從左到右依次為滿清宣統帝(溥儀)、段祺瑞、曹錕、吳佩孚

 

自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始,到1925年3月12日,他病逝于北京鐵獅子衚同行轅為止,孫先生一直為維護辛亥革命創造的民主、共和與各路反動軍閥、政客開展著鬥爭。在此期間,他針對北方獨裁勢力先後發動了四次北伐。

 

四次北伐

 

北伐:孫中山惟一的選擇

 

中山大學歷史系邱捷教授認為:如果我們全面考察孫中山當時面臨的客觀條件,孫中山在南方建立根據地、然後北伐的戰略,應該説是惟一的選擇,除非他放棄討伐北洋軍閥、統一中國的目標。孫中山一旦認為自己在南方初步站穩了腳跟,北伐馬上就會提上議事日程,這反映了他打倒軍閥、統一中國、改造中國的迫切願望。

 

北伐:體現孫中山的戰鬥精神

 

湖北大學田子渝教授認為:孫中山先生的三次北伐(田教授指的是1917-1918、1922、1924-1925這三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體現了他為振興中華而愈挫愈奮的革命精神,以及他隨著時代不斷前進,不斷完善自己的高尚品德。第一次北伐失敗讓孫中山先生認識到了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要完成北伐大業,必須要有自己掌握的武裝。第二次北伐失敗讓孫中山先生超越自我,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思想,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開啟了國共第一次合作。這三次北伐的失敗除了有力地打擊了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維護國家統一外,還為1926年北伐勝利展開提供了條件和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田子渝:《孫中山與北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2. 甘久生、易安平、易接道:《民國第一戰——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北伐戰爭述略》,《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19卷第2期,1998年4月。

3. 邱捷:《孫中山的北伐戰略與“三角反直同盟”》,《“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11月。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彆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曆的曆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曆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