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何要建立大元帥大本營?

1923年3月2日,孫中山在廣州設立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一個以軍事機關的形態出現的特殊政權宣告成立。

 

此時孫中山為何要建立大元帥大本營?該大本營在當時充當了什麼角色呢?

 

大本營組織系統圖

大本營組織系統圖 

 

可以説,大本營算是一個小政府,政權形態不完備,很特殊。況且當時被國際承認的是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但孫中山向來不承認北京政府。

 

1922年,孫中山因陳炯明叛變而離粵赴滬。在總結、反思經驗的過程中認為革命必須有所“憑藉”,而“欲得憑藉,則非恢復廣東不可”。因此在他確定聯俄聯共、改組國民黨的意向的同時,也作出了討伐陳炯明以恢復廣東的決定。

 

1924年11月10日孫中山北上前與大元帥府工作人員留影

1924年11月10日孫中山北上前與大元帥府工作人員留影

 

1922年下半年,孫中山通過聯奉、聯皖做好了討陳的前期準備。12月26日,孫中山的討陳“聯軍”沿西江東下,于1923年1月16日進入廣州,陳炯明敗退東江,孫中山“驅陳復粵”的計劃得以成功。然而,好景不長,各軍進入廣州之後,粵軍與滇桂軍的矛盾日益加深,廣州局勢再度緊張。為避免廣州陷入混亂使得北方軍閥漁翁得利,孫中山遂應廣東各軍邀請,于2月21日回到廣州。

 

孫中山回粵之初,一度與北京政府搞“和平統一”,實際上是以“和平對抗”的特殊形式實行南北對峙。採用這種政治謀略是為了服務於鞏固廣東革命基地。因為在直系聲勢盛隆的情況下,只有對北“和平”,才能有效討伐南方內部作亂的軍閥。此所謂“遠交近攻”的道理。

 

孫中山以“大元帥”的名義建立大本營而非“大總統”的名義正式建立政府。究其原因,首先,孫中山此時已放棄護法的旗幟,政府的名義如何已無關緊要。孫中山自己曾表示,“今次本總理再回廣州,不是再拿護法問題來做功夫。現在的政府為革命政府,為軍事時期的政府”。其次,以討伐陳炯明、對付直系軍閥為前提,孫中山與奉系張作霖、皖系段祺瑞達成了一致,因此形成了暫時的同盟關係。如果孫中山返粵後立即組建正式政府稱大總統,勢必遭到奉皖兩派勢力的猜忌而導致合作破裂。第三,不復任大總統可以彌合粵軍內部的矛盾,穩定人心。之前陳炯明叛變除了因主張“聯省自治”,反對北伐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反對孫任大總統。孫中山吸取陳叛變的教訓,只復任大元帥有利於粵軍內部安定團結,安定廣東政局。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復任大總統與孫中山倡導的兵工政策謀和平統一的政治謀略相適應。面對當時國內軍閥割據的局勢,孫中山以承認現狀為基礎,要求各派勢力互不干涉,以爭取有一個獨立、不受外來威脅的經營廣東根據地的機會。孫中山不復任大總統,就是為了不給北方軍閥以破壞和平統一的把柄和種種攻擊的藉口,從而為廣東政權謀得生機。

 

從形式上看,大元帥擁有最高決策權和領導執行權且無須向國會負責,而大本營各部、院首長均由大元帥選拔任命且直接向大元帥負責。因此,可以説大本營的政權形態是特殊的不完備的。但正因如此,它才能實行大元帥一長負責制,從而適應了當時的軍事、政治和財政各方面的客觀要求,對於應對當時派系林立的廣東政局也是適當且富於效能的。

 

參考文獻:

1.曾慶榴、王友農:《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述論》,《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2.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六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