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遲早會走出地球—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

2016年全國兩會前夕,北京中關村南大街,與國家圖書館毗鄰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間10平米的辦公室裏,採訪伴著咖啡的香味,開始了。

 

猴年元宵節剛過,腰疼還沒好的全國政協委員、嫦娥一號衛星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就和“70”後優秀弟子、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孫澤洲出差“開工”了。

 

回到北京,他繼續論證中國載人深空探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認真寫今年帶上全國兩會的提案建議:中國國民國防意識亟待加強和“不作為病”如何醫治……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直刺蒼穹。葉培建是衛星系統總指揮和總設計師“一肩挑”。作為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繞月,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之後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標誌中國邁出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成功發射,獲得世界首幅解析度為7米的全月圖;為嫦娥三號驗證了部分關鍵技術。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披掛出征,著陸器穩穩“落下去”——月面軟著陸;“玉兔”號月車緩緩“走起來”——月面巡視探測。

 

如今,葉培建是中國探月工程的高級專家顧問。這位顧問一點都不來“虛的”,而是“真顧真問”。

 

去年,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合練。“這是新火箭、新探測器、新靶場的首次‘見面’,是2017年嫦娥五號實施中國探月三期工程——奔月、繞月、落月、獲取月球樣品後返回地球任務之前,對各大系統的一次重要檢閱。”葉培建説,很多工作人員去年中秋節和國慶節都是在靶場(發射場)過的。有些參研參試人員在靶場一待就是4個月。

 

説這些辛苦時,他沒有提及自己。但是,在“60後”“70後”當家、“80後”“90後”日益成為主力的靶場,像他這樣的長者,真心不多見。

 

從發射嫦娥一號、二號、三號的西昌,到即將發嫦娥五號的文昌,葉培建都常去。他看起來比實際年輕,連白頭髮都不是很多,語速快,思維快。更重要的是:壯心不已。

 

“如果問我們這些人什麼最幸福?那就是圓滿完成每一次的探月任務。”葉培建説,“我們航天人,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視為國家的人。”

 

航天人、探月人、我們……這些詞在葉培建口中説出時,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歸屬和驕傲。這種歸屬和驕傲,來自把自己全身心交給一份既符合祖國需要又能實現個人夢想的事業後的執著與淡定。

 

“中國載人深空探測還沒有具體計劃。”葉培建説,人有好奇心,只有不斷探索人類才能進步。人類社會生産力的持續發展與地球空間資源有限決定人類要走出地球。

 

葉培建説,中國人遲早會走出地球“搖籃”,登上月球、小行星、火星……一方面為人類探索做出貢獻,一方面維護中國人自己的太空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