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校長開解決青年問題"藥方":引導、交流、頂層設計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11 10:00:04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傅藝明 陳小願 馮志軍)“青年對社會發展狀況有所不滿,我想是可以理解的,但當前的社會矛盾與衝突越發激烈,青年工作和教育可能存在著系統性問題。”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副主席戴希立如是説。
在違法“佔中”、港大學生衝擊校委會、“旺角暴亂”等一系列事件後,香港青年問題日益凸顯。多位有學校校長任職經歷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戴希立曾任香港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他認為中學生關心政治是有必要的,“不過現在還沒到他們具體參與政治的時候,年輕人的基礎還不好”。
戴希立表示,作為開放性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青年面臨的競爭壓力本來就很大。而目前産業較為單一以及財富分配不均的現狀,使得青年向上流動通道趨窄,“學位”與“職位”的問題尤為凸顯。
“有一部分青年看不到他們的前途,比如預期薪水和房價完全不成比例,這造成了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的港區政協委員陳新滋説。
陳新滋舉例稱,浸會大學全部學生超過兩萬名,真正會採取過激行為的不超過100名。這些青年之所以對國家認同感淡漠,除了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外,亦與他們對內地了解甚少有關,“有些人甚至連回鄉證都沒有申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同這一看法。“一方面是學校關於中國文化、歷史、風俗等課程安排不多,對國家、民族的了解自然比較少。另一方面,媒體對內地發展的報道也不很全面。這樣的話,香港青年人很難對國家和民族有感情。”
增進兩地青年的互相認知已被提上日程。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3日所作的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港澳地區政協委員廣泛深入地參與港澳青少年工作。
“這方面的工作要引導,靠灌輸和壓力都沒有用。”戴希立説。
他建議在教學內容中加入更加貼近青年生活的文化、歷史及法治的內容,引導他們了解國家及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戴希立笑言,為了讓香港青年接受,教材的內容應該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多講細節小事,少搬法條”。
課外實踐則是課內教育的重要補充。黃玉山希望,香港與內地能夠多一些交流,“讓香港青年學生多到內地看看”。
“我認為交流活動的形式可以創新。不必安排大規模地遊玩,而是組織學生到內地實習、服務,去山區支教,進一步加強青年對國情的認知。”戴希立如此建議。
除此之外,發展香港經濟,加強解決結構性矛盾的頂層設計同樣重要。“長期的問題就要有長期的辦法。”陳新滋説,“比如從住房來看,香港並不是沒有土地,只要政府下決心在這方面繼續全力推動,讓大家安居樂業,青年的‘火氣’就不會有這麼大。”
陳新滋説,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對香港的政治與前途感興趣,這並非一個壞現象。但教育所需起到的作用,是讓青年明白要靠理性的方式實現目標。
“我還沒有看到有學校對嚴重干擾校政、破壞學校公物等行為進行嚴厲處罰。但每一件事情都應該有一定的制約,不能因為是青年,就可以隨意違反制度,否則大家就會覺得制度本身沒用。當破壞制度的習慣養成,青年的前途恐怕就會面臨更壞的影響。”(完)
新聞推薦
- 兩岸同胞互致祝福同賀新春2025-01-27
- “‘兩山’理念”綵燈亮相台灣南投2025-01-27
- 跨越海峽的團圓 八旬母親的特別壽宴2025-01-27
- 台灣寫真:圍爐年菜——舌尖上的美味與鄉情2025-01-27
- 又是一年春運時 兩馬“小三通”聯通馬祖同胞回鄉路2025-01-27
- “兩岸一家親 歡喜過大年”在津臺胞新春聯誼活動在天津寧河舉辦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