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新加坡情緣

1908年3月15日,孫中山先生派汪精衛、田桐出席新加坡新舞臺第二次革命演説大會,講演革命所以保性命、顧名譽之理由,勉勵僑胞人人為鄭成功、洪秀全,受到聽眾熱烈歡迎,高呼革命萬歲而散。

 

南洋華僑與美洲華僑是海外華人支持孫中山革命的最大兩支力量。如果説與歐美、日本等地華僑社會的接觸奠定了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基礎,那麼,與南洋華僑社會的交往,不僅為革命活動找到了廣泛的財源,而且為革命武裝鬥爭開闢了新的根據地。孫中山一生中親自發動的 10 次武裝起義,有 8 次是以南洋為根據地發動的。

 

南洋之所以成為孫中山海外革命基地,與當地華人華僑的力量密不可分。據估計,在辛亥革命以前,世界各地的華僑大約有五六百萬人,其中絕大多數在南洋一帶。當時僅馬來半島就有華僑 91 萬人(包括新加坡華僑 22 萬人),荷屬東印度群島 56 萬人。

 

另一方面,孫中山曾謂“華僑的思想開通較早,明白本黨的主義在先,所以他們革命也在先”。實際上,南洋的華僑社會基本上是一個缺乏士紳階級與貴族的社會,這種社會結構的特徵,一方面使國內那些來自於中上層的革命宣傳者不易受到在中國傳統社會通常受到的那種阻力,另外一方面,士大夫的理念影響于華僑社會並不至太深,這樣,接受革命理論中的民族主義宣傳,反而不受傳統文化中封建性教條的過多束縛其中。

 

新加坡作為南洋的地理中心,不僅是華僑人數最多、最集中,也是財力最富有的地方。因此,孫中山自 1900 年起,先後八次到訪新加坡,將新加坡作為革命黨人在整個東南亞華人社會活動的樞紐,而新加坡華僑也以自身的行動證實了孫中山的正確性。

孫中山在新加坡入住過3次的晚晴園(今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孫中山在新加坡入住過3次的晚晴園(今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第一,籌集革命款項。

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所需經費的大部分都是南洋華僑資助的,尤其是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及此前黃岡起義所需經費的全部幾乎百分之百來自於南洋華僑的捐助。據統計,僅 1911 年這一年,南洋華僑捐助的革命善款就達五六百萬元。

 

第二,建立同盟會分會。

1906年2月,孫中山到新加坡,4月6日即在此建立同盟會分會,這是英屬海峽殖民地、馬來亞及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等地同盟會分會的總機關。同時孫中山為了動員華僑,“促請華僑社會,大家應該團結合作,因為不團結對於僑社全體將造成災禍,所有的人都將受損”。自此,新加坡成為中國革命黨人在南洋活動的中心。自新加坡同盟會分會率先在東南亞地區成立後,如陳楚楠所追憶,“此後本黨在南洋的勢力,好像雨後春筍,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

1906年,孫中山與新加坡成立的同盟會部分成員合影

1906年,孫中山與新加坡成立的同盟會部分成員合影

 

第三,印書辦報,宣傳革命思想。

刊印革命書籍和報紙,是孫中山早期進行革命宣傳的重要手段。1906 年 10 月,孫中山致函張永福,函中囑咐張永福在新加坡速印《革命軍》“分派各處,必能大動人心,他日必收好果”。1907 年,孫中山在新加坡期間,協助當地同盟會分會籌辦機關報《中興日報》,該報于 8 月在新加坡出版,成為南洋革命黨人反對改良派和宣傳革命的主要陣地。

 

第四,起義的策劃地和大後方。

1900 年,孫中山首次抵達新加坡,便向當地總督和諮詢委員表明:“我們打算推翻北京政府。我們要在華南建立一個獨立政府。我們的行動不會引起大亂;而沒有這個行動,中國將無法改造。”此後,孫中山在新加坡和黃興、胡漢民等人,相繼策劃了1907年5月22日的黃岡起義、1907年12月2日的鎮南關起義和1908年4月30日的河口起義。新加坡華僑更是直接參與到了革命起義活動中,如1907年的黃岡起義,就是新加坡華僑富商許雪秋在孫中山的授命下領導、發動的。

 

新加坡還是孫中山收容、安置因起事失敗而逃亡的革命志士的大後方。林義順甚至按照孫中山的指示,專門為這些革命流亡者成立了“中興石山公司”,以便讓他們自力更生,安居就業。一名英國人曾寫道:“1905 年至 1909 年,新加坡成為中國政治人物的避難地。”直到辛亥革命以後的“二次革命”期間,仍有大批民國開國元勳如胡漢民、汪精衛、李烈鈞、熊克武、等人,先後逃亡新加坡。當時負責接待這批軍政要人的,主要就是林文慶和林義順,林義順的豪宅“馬西廬”,幾乎成了招待這些民國要人的專用賓館。

1911年12月16日,孫中山途徑新加坡與陳嘉庚會晤時合影

1911年12月16日,孫中山途徑新加坡與陳嘉庚會晤時合影

 

孫中山最後一次到新加坡是1911年12月16日,這時,武昌起義已經成功,光復的17省代表在上海開始商討組織民國中央政府。孫中山結束了海外的奔走,從法國乘船途經新加坡回國,在新加坡停留一天,住在花柏山下秉德路10號的金鍾大廈,會見了陳嘉庚等人。他希望愛國華僑繼續支援革命。陳嘉庚等人慨然應允。他們懷著戀戀不捨之情,代表新加坡人民,最後一次送走了這位愈挫愈奮的革命偉人。

 

恰如新加坡的一位學者所説,找回孫中山當年在新加坡的那段歷史,也是在找回新加坡自己的一段歷史。

 

參考文獻:

1. 彭鵬:《試論華僑支持孫中山推翻清王朝的文化背景——以南洋及美洲華僑為中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2. 嚴春寶:《新加坡華僑華人與辛亥革命》,《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 年2月8 日,第 A05 版。

3. 張勝波:《同盟會會旗顏色在新加坡敲定》,《南方日報》,2011年9月9日,第A22版。

4. 吳宏亮、陳傑:《動機與效應: 孫中山東南亞革命活動述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6月,第30卷第3期。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