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養老服務獨具特色 “老”在澳門是一種福氣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24 10:39:52 | 來源: 人民日報 |
梁先生夫婦胸前戴著“平安通”遙控掣。 資料圖片
母親會護理安老院的一週活動表。 本報記者蘇寧攝
梁先生夫婦今年都82歲了,無子女的他們住在政府提供的長者宿舍裏。房間不大,一室一廳,重要的是生活方便,鄰裡和睦,政府還免了租金。
彈丸之地澳門,像梁先生這樣的65歲以上老人,目前已經超過總人口的9%。根據推算,到20年後的2036年時,澳門人口將超過75萬,長者將佔總人口的20.7%,也就是説每5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
超老齡社會,正在到來的挑戰
根據聯合國有關指標,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超過14%是老齡社會,超過20%則是“超老齡社會”。
需要關注的還有兩組數據,澳門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同時澳門人均預期壽命為84.51歲,排名世界第四。因此澳門的人口“老化指數”(即65歲及以上人口與14歲及以下人口之百分比)預計將由2015年的75.6急增至2036年的159.8。
隨著澳門步入老齡化社會,特區政府秉承“以人為本”的施政理念,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提出了“家庭照顧,原居安老;積極參與,躍動耆年”的長者工作原則,推出了多項養老措施及政策,如現金分享計劃、醫療券計劃、經濟房屋政策、公務人員公積金制度、中央儲蓄制度以及強制性與任意性之雙層式社會保障制度等,著力構建具有澳門特色的養老服務體系。
百聞不如一見。3月初的一個上午,記者走訪了位於一幢商業寫字樓二樓的母親會護理安老院,這裡1200多平方米的屋舍及主要設施是由政府資助的。母親會是一傢具有50多年曆史的非營利慈善組織,目前開設了3家託兒所,安老院和護理安老院各一家,還有一家為55歲以上老人提供活動場所的耆康中心。
作為澳門第一家護理安老院,不同於普通安老院,這裡的老人年紀更大、身體往往有更多毛病。護理專業出身的林院長在這裡工作八九年了,她告訴記者,在目前院裏的54位長者中,90歲以上22位,100歲的2位,平均年齡超過84歲。
在全院40多名工作人員中,30歲的社工馮小姐是8位專業人士之一,她上中學時因為跟著學長去安老院做過義工,所以上大學時就選擇了社工專業。她回憶自己剛來時像白紙一張,經過公司這麼多年不斷培訓,還去香港、台灣地區和日本學習不同的服務模式,業務能力不斷提升。馮小姐很熱愛自己現在的工作,“一個好的團隊不是隨時都碰得到的,老人們給我個笑容我都很開心。”
據社工局官員介紹,澳門並沒有政府公立的安老院舍,而是採取“民辦公助”的形式支持社團、宗教機構及私人開辦安老機構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目前共有安老院舍19間,其中接受政府資助的9間,非受資助的10間。像母親會護理安老院這樣接受政府資助的機構,就要加入社工局的統一評估和分配輪候,並有部分床位留給因經濟困難而免費入住的老人。據了解,2014年,受社會工作局定期資助的長者服務設施名額共有4600多個,資助金額1.74億澳門元(以下均是)。
原居安老,躍動耆年
57歲的麥女士,借助手杖,慢慢地移動著不很靈便的腿腳來到綠楊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的辦公室,坐在記者對面開始敘述她5年來的康復經歷。
麥女士生病前是賭場“發財巴”(免費大巴)的記錄員,後來因高血壓、中風造成身體行動功能嚴重受損。2011年,她坐著輪椅來到了這家隸屬於街坊總會的護理中心。她説,“家裏請了鐘點工負責接送,每天在護理中心活動、接受治療。從當初只能坐輪椅到現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這裡的各種活動我都喜歡,午餐前有生果時間,之後還有下午茶。週五有卡拉OK,週六還有電影看。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不知自己今天會是怎樣的情形。”
護理中心的負責人許小姐告訴記者,麥女士當時中風之後又逢丈夫去世,她剛來時情緒很低落。我們每半年會評估一次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嚴重的2—3個月評估一次。現在麥女士對自己很有信心,她相信會有奇跡出現:“我會行得更好。”
類似綠楊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這樣的由街坊總會、工聯總會、明愛等社團設立的老人中心及日間護理中心目前在澳門有5間,他們為體弱及缺乏家人照顧的人士提供包括送膳、家居清潔、洗澡、購物、護理復康等服務。讓長者在得到適當護理服務的同時,可繼續留在熟悉的小區中,與家人或親友共聚,保持身心健康。此外,還有長者日間中心12間,以長者康樂活動為主的頤康中心23間。
澳門的養老保障最早見於1938年澳葡政府成立的救濟及慈善總會(澳門社會工作局前身),主要是提供救濟性援助,保障最低生存條件。現時澳門的養老金制度主要由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社會保險制度及非強制性中央公積金制度,以及社會工作局提供的經濟援助和敬老金組成。
社工局長者服務處羅淑霞處長介紹説,援助金針對經濟狀況不佳的人士。敬老金則是所有年滿65歲的澳門永久性居民人人有份,不需供款或收入審查。現時養老金的金額為每月3350元。特區政府還為長者提供公立醫院免費的預防保健、一般護理和專門護理門診及住院服務;由社區醫療外展隊為有需要的老年病患者提供家居醫療及護理的服務等照顧。
在公共房屋政策方面,為了提升家庭護老功能,對家庭成員中有65歲以上長者的,在申請經濟房屋(相當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時給予優先排序;同時房屋局將一些社會房屋(相當於內地的廉租房)改建為設置有無障礙設施等配套設備的長者宿舍,以非常低的價格租給獨居長者或兩老家庭。社會工作局還為每幢長者宿舍配置一間“長者日間中心”,委託非政府機構營運,提供包括24小時緊急支持、個人照顧、洗衣、陪診、文康活動及輔導服務等社區支持。
除此之外,特區政府還為長者提供了專門課程,各種長者服務單位也會不定期舉辦包括書法、編織、歌唱和語言等不同興趣班組供長者參與。
綠楊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工作人員在帶領老人做操。 記者蘇寧攝
平安通,老年人的救命鐘
今日社會越來越多獨居長者,對他們來説最擔心的就是一個人在家時遇到突發狀況而無從求助,“平安通”解決了這一難題。
“平安通”是澳門社工局提供支持、街坊總會以投標方式承辦的一項社會服務。“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於2009年3月正式投入運作,為獨居長者、年邁夫婦以及其他有需要人士提供包括24小時支持服務、“匯應聆”長者熱線、召喚救護車、致電警方、通知緊急聯絡人、情緒支持、定時問安、提供小區信息、轉介服務、定期探訪等服務。2012年8月,“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又增加了“居家易”計劃,為有需要長者提供家居安全評估,資助購買或安裝家居輔助設施,讓長者有個更加安全的居所。
本文開頭提到的梁先生夫婦在第一批“平安通”推出後就立馬安裝了,記者在他們家看到除了座機擺放在小櫃子上外,兩個“遙控掣”一個放床頭,一個放洗手間。梁太告訴記者,出門時就把“遙控掣”帶在身上,這樣才有安全感。
梁太説,“平安通”對老人真是太管用了,即使兒孫滿堂,平日裏大人上班,兒孫上學,“平安通”很有用。去年年底的一天,大約半夜12點,梁先生起來上廁所,結果暈倒在衛生間的水盆裏。梁太嚇壞了,趕緊呼叫“平安通”,救護車幾分鐘後就到了,迅速把梁先生送到山頂醫院,梁先生因為搶救及時而脫離危險。“平安通”就是“救命鐘”!
目前“平安通”已覆蓋澳門各區域。截至2015年7月,累計使用的多達5000多人次,其中有一半為獨居長者。這項服務每月收費100元,如果生活確實困難者,街坊總會還通過與澳門基金會合作的方式,減免相關費用。
澳門當前的老人福利以及對長者的養護,雖然放在全球範圍內衡量也算得上是比較好的,但特區政府並未安於現狀,在2015年提出了包含“醫社服務”“權益保障”“社會參與”“生活環境”等方面14個範疇組成的“澳門特區養老保障機制政策框架”,以及由400多項具體措施組成的“2016至2025年長者服務十年行動計劃”,並廣泛進行公眾諮詢聽取意見,對有關內容進行調整,預計將於今年第二季度正式公佈實施。
當然還有一些更為複雜的議題,如舊區長者的生活支持、私人樓宇或私人領域的無障礙環境改善、跨境養老等議題,特區政府也都在積極努力開展研究,以求因應社會需求提出可行方案。誠如一位被採訪者所言,“老在澳門是一種福氣”。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