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年在廈創業方興未艾 找“大陸合夥人”接地氣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29 11:51:47 | 來源: 東南網 |
王乃仙
黃威宇
東南網4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自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掛牌成立以來,短短1年時間,以海滄的“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為排頭兵,各區青創基地星羅棋佈、成效明顯,幾乎整個廈門都被打造成為兩岸青年創業基地。
兩岸青年在廈創業方興未艾,新來者和先行者都有各自體驗,但他們很明確——要想站穩腳跟,本土化很重要。作為過來人,已先行在廈門創業的台灣青年給出建議——一定要採取引資金、找人脈的“接地氣”模式,在大陸創業才比較容易成功。
新人創客 多取經才能少走彎路
去年5月才從新北來廈門創業的咖啡師黃威宇堪稱臺青來廈創業的典型。1986年出生的他,十年前曾在廈門念過書,對這座城市有感情,後來回臺從事餐飲連鎖事業,“練就一身本領”,轉而投入發展前景更為看好的大陸市場,廈門成為他“登陸”第一站。
黃威宇介紹,雖然十年前他曾經來過廈門,但這十年時間,大陸經濟發展速度太快了,一些資訊都跟不上。他早就聽説大陸對台灣青年創業的扶持政策很多,然而去哪了解這些具體政策,他也沒有頭緒。後來,在確定自己想創業的地點在思明區之後,他敲開了思明區臺辦的大門,由此一步一步了解相關政策,從公司註冊、商標登記到住房補貼、稅收減免,都了然于胸。
黃威宇表示,他很多台灣朋友都有想到廈門創業的念頭,“因為這裡提供的政策很鼓舞人心”。對此,黃威宇認為,政策確實不錯,但國家級、市級和區級的青創基地,鼓勵措施有差別。每個人關鍵還是看自己想要創業的行業,再選擇相應的青創基地,每一個基地都有自己的主打特色。
所有這些東西,都要先行來廈門取經,如此一來,才能少走彎路。至於取經的渠道,現在各青創基地都有專門的對外服務窗口,像思明區和湖裏區就結合年輕人使用習慣,推出“思明區臺胞驛站”和“湖裏臺胞緣地”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兩岸創客服務資訊,線下還請來律師為台灣創業青年講解相關法律案例。
找個“大陸合夥人”會走得更遠
雖然跟黃威宇是同齡人,但王乃仙可以説是“老臺商”了。王乃仙來自台中,因為父母早年來廈創業做茶葉生意,她在廈門長大,畢業後沒有繼續做家族生意,而是自己創立了“台灣兩岸情經貿交流協會”,六七年時間,帶領上千家台灣企業走南闖北到各地參加展會。
在去年12月的一個台灣青年創業沙龍上,王乃仙到場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她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過來創業的台灣青年越來越多了。”而她也建議,相比自己隻身打拼,抱團發展可能更適合初來乍到的台灣年輕人。
王乃仙表示,雖然大陸大環境比台灣好,但臺青來此創業仍遠不如想像中容易,遠離家鄉適應新環境,最需鍛鍊強大的內心。所以,對於想來廈門創業的臺青她總是説:“想要留下來,就要不怕輸。”
黃威宇也是抱團發展的正面案例。憑藉之前在台灣成功操作餐飲連鎖品牌的經驗,他跟萬科的創客工場達成合作,將自創品牌sharecoffee(氛享咖啡)融入萬科的每個項目,目前已進駐興隆工場、蓮前公社,其中蓮前公社更是主打台灣青年創業,在公社內設置“台灣青年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黃威宇介紹,按照萬科的規劃,今年將在廈門開設至少10處創業工場,他為創客服務的“創客咖啡”也按這個步伐走,形勢看好。
此外,今年37歲的林易翰,1999年就到大陸工作,憑藉多年來深耕大陸的經歷,2年前和大陸合夥人聯手創業複合式餐飲品牌“咖啡星樂”,目前已有昆山、杭州和江陰三家店。林易翰表示,他開店的所有其他股東都是大陸的朋友,主要是為了能運用當地的資源,果然在租店面、採購與行銷策略上佔了不少便宜。
不少先行在廈門創業的台灣青年對導報記者表示,不要想把台灣那一套直接複製過來,因為這裡跟台灣的創業環境很不一樣。如果有好的機會,不妨先到大企業歷練一番,積累資源、人脈,摸清生意規律再創業也不遲。
新聞推薦
- 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將於11月推行2024-11-01
- 廣州發佈《廣州市臺胞常見求助問答(一)》,一文解答在穗臺胞常見疑問2024-11-01
- 昆山兩岸主題金融改革試驗區4年落地71項創新成果2024-10-31
- 中國航天員一次次自信出征,底氣從哪兒來?2024-10-31
- 島內輿論:期待未來有來自台灣的航天員乘著神舟逐夢2024-10-31
- 前三季度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跨境電商,助力中國品牌出海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