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查可移動文物家底兒 638萬件列入名單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5-10 15:23:35 | 來源: 京華時報 |
在第40個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北京市歷時3年多開展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首份答卷。從2012年底起,對全市15463家國有單位進行了調查,確認有可移動文物的收藏單位共339家。
截至2016年4月1日,北京市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39388件/套,數量均居全國前列。經過普查,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藥材和昆蟲、故宮裏發現的晚清玻璃底片等珍貴文物浮出水面。
□發佈
可移動文物數量全國最多
在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北京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于2012年年底正式啟動。北京市對全市15463家國有單位進行了調查,確認有可移動文物的收藏單位共339家。在此次普查中,新發現208家國有單位收藏有可移動文物,包括中央單位99家,市屬單位17家、區屬單位92家。
據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可移動文物指的是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保護單位多為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或民間收藏。
截至2016年4月1日,北京市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6383254件/套,其中珍貴文物439388件/套。北京市申報的普查可移動文物數佔全國的18.93%,珍貴文物數佔全國的22.76%,可移動文物普查總數與珍貴文物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介紹,通過此次普查,北京市首次基本摸清了國有可移動文物家底,初步掌握了北京市文博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和分佈情況,以及文物的本體特徵、基本數據等。
于平説,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價值突出的可移動文物是北京先民文明智慧的結晶,也是城市歷史發展的實物見證。而中央在京單位多,部門、行業隸屬關係複雜,開展普查工作難度大,是北京市此次可移動文物普查的一大特點。
在此次普查過程中,北京市不僅新發現208家國有單位收藏有可移動文物,還有許多驚喜發現。一大批有價值的文物得到發現和認定,納入了國家文物保護管理體系,文物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而普查背後的故事也將大眾帶回文物所在的年代,重新講述歷史,翻開新的篇章。
11月網上公示文物“身份證”
通過此次普查,首次在北京市域範圍內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較全面、準確的國有可移動文物數據檔案和大數據庫,進一步健全了文物登錄備案機制和文物保護體系。
據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哈駿介紹,2016年是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收官之年,北京市將按時保質地完成此次普查工作。今年將完成剩餘國有文物收藏單位不少於150萬件藏品的信息採集和登錄工作、全部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數據採集與上報工作、對平臺已完成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完成《北京地區博物館藏品基礎情況調查報告》、《北京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報告》、《北京地區可移動文物名錄》和《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名錄》。
下一步,將在全國可移動文物登錄網逐步公佈文物數據,逐步公開符合公開條件的一般文物信息,定期公佈文物資源總體情況,發揮已登錄數據在文博創意産業、智慧博物館項目、博物館展陳、學術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今年11月,可移動文物的“身份證”都會在網上公示。
同時加大對已登錄文物的保護力度。根據普查數據情況,啟動普查新發現文物保護修復計劃,特別是對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突出和亟待修復的藏品,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
1來自馬王堆漢墓的昆蟲和藥材
此次普查發現北京市收藏有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我國第一位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教授獲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發現了從青蒿中提取出的青蒿素,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記載了用青蒿治病的藥方。那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藥材會是什麼樣的呢?這次普查中就發現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藥材、昆蟲分別收藏于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國家動物博物館。
2唯一倖存的梵香樓佛像
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1757-1782),乾隆帝先後在紫禁城和北京、承德的皇家園林中建有八座六品佛樓。梵香樓是其中之一。圓明園含經堂出土的“地天母”銅像是梵香樓七百餘尊佛像中唯一倖存的一件,殊為珍貴。
3見證明末清初中日貿易的銅錢
在天壇公園管理處的普查工作中,一件名為“清寬永通寶銅錢”的文物引起了工作人員濃厚的興趣。清代的銅錢多為年號錢,但其中沒有一位皇帝曾以“寬永”
作為年號。經該工作人員向老師傅請教、網上蒐集資料得知,寬永通寶始鑄于後水尾天皇寬永二年即西元1625年。在之後的二百餘年當中,寬永通寶成為日
本主要流通的貨幣,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被廢止。明末清初這段時間正是中日貿易的繁榮階段,日本鑄造的寬永通寶也因貿易的繁榮而大量流入我國。
4藏于故宮的晚清玻璃底片
在普查過程中,故宮博物院發現27536件拍攝于晚清至民國的玻璃底片。內容涉及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織繡、雕刻工藝、文具、生活用具、鐘錶儀器、珍寶、宗教、武備儀杖、帝後璽冊、銘刻、古籍文獻、古建、帝後影像等25大類,是了解清朝宮廷生活的生動“紀錄片”。在此期間,還發現院藏殷墟甲骨22463件,成為僅次於國家圖書館和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之外的世界第三大甲骨文物收藏機構。
5梁思成審查老舍話劇的手稿
北京人藝博物館發現梁思成關於話劇《春華秋實》修改意見的手稿。這份手稿是梁思成寫下的關於老舍先生1952年創作的話劇《春華秋實》的一點建議。當時梁思成參加了《春華秋實》的審查。在其手稿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劇中布景上的細節問題,並細緻地附上了解決方法,特別是文稿最後,怕劇組的舞美人員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思,詳細地繪出了效果圖。
□幕後
從古籍《南巡盛典》得到的意外之喜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的工作人員高夕果從事古籍整理工作多年。古籍整理需要耐住寂寞、忍受艱苦,特別是每當夏日來臨,進一趟沒有任何降溫設備的庫房會熱得大汗淋漓,戴著口罩則幾近窒息。而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高夕果卻感到“時時有收穫,處處有驚喜”。
一次,在整理古籍鈐印時,他發現一部古籍的印章獨特,這是《四庫全書》史部的一本《南巡盛典》,橙紅色絹面書衣,包背裝,氣質不凡,於是他開始查證這部古籍的由來。
《四庫全書》編纂于清乾隆年間,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圖書整理和匯總,所收典籍3470部、3.6萬冊,近8億字。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目前,文淵閣本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存于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亂中散佚後又尋回一部分並逐漸補抄全,現存于浙江省圖書館,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三部據傳均毀於戰火中。
近年來,“文源閣藏書盡毀”的論斷漸漸地被不斷發現的現存古籍實物推翻,據學者考證,文源閣本《四庫全書》並未被全部焚燬,仍有散本留世,如現藏香港大學的《公是集》、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巡盛典》卷一百一至一百三等。
高夕果介紹説,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的這部《南巡盛典》,具備了文源閣本《四庫全書》的諸多特徵。例如,其符合文源閣本的繕寫體例,符合文源閣本的全書裝潢與書冊裝幀形式特徵,契合文源閣本的鈐章與庋藏、和文源閣《四庫全書》兩次大規模的校訂相吻合等。同時根據用紙、裝幀、行款、鈐章等可以判定,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所藏《南巡盛典》確屬文源閣散佚的《四庫全書》。
此次發現的《南巡盛典》共三卷,為奏文部分,是對乾隆時期文治武功太平盛世的歌頌和讚美,對研究清代的禮儀文化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文物專家表示,文源閣本《四庫全書》尚有此散本存留於世,證明了並未盡毀於火,可以為文源閣本《四庫全書》的纂修、繕錄、復校和存毀研究提供重要的標本,具有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
京華時報記者賈婷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