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的“市場經濟地位”

被誤讀的“市場經濟地位”

網絡資料圖:歐洲議會全體會議12日在斯特拉斯堡舉行

 

當前,針對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歐盟內部正進行一場政策辯論,各方利益代表陸續登場發聲,例如歐洲議會日前就通過一項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決議,表明反對立場,以向歐盟決策層施壓。

 

然而,在歐盟有關這一問題的討論中,一些言論明顯存在歪曲和誇大成分,把技術和法律層面的問題政治化,放大和突出可能的影響,攪渾和誤導輿論。

 

政治籌碼

 

目前,市場經濟地位主要涉及反傾銷問題,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是“非市場經濟體”。圍繞這兩個概念建立和衍生的貿易保護措施,特別是所謂的“替代國”做法利於發達國家發起反傾銷調查以及確定更高的反傾銷稅。

 

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不斷要求歐盟早日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背後一大訴求就是消除“替代國”做法的不利影響,促進貿易公平。

 

然而,在一些西方國家眼中,“市場經濟地位”這一概唸有超乎貿易領域的利用價值,成為其手中的政治和外交籌碼。按照這一邏輯不難理解,為何歐盟早在2002年就承認俄羅斯的市場經濟地位,而俄羅斯直到10年後才加入世貿組織。

 

當前,在歐盟,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人士的一個藉口是,中國不能完全達到歐盟的“市場經濟標準”。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陳新認為,歐盟對國家沒有所謂的“市場經濟標準”,只對行業設立標準。中歐之間談判的議題其實是所謂“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因為在以往談判中,歐盟已經對一些行業或企業“破例”,只要它們能夠證明自己符合歐盟相關標準,就能享受市場經濟待遇。

 

誇大影響

 

當前,歐盟不少國家經濟不景氣、社會矛盾突出,不少人把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當成攻擊對象,或誇大實際影響,或提出偏頗觀點。

 

一是認為如果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無異於單方面解除對中國的貿易防禦,中國商品將充斥歐盟市場,衝擊當地行業。

 

陳新認為,即便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仍可以根據世貿組織規則進行正常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只不過在取證和確定傾銷成本時操作更為複雜,反傾銷稅可能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中歐貿易總額中,只有約2%的貿易産生一些摩擦。陳新説,當前在歐盟輿論中發聲的只是少數群體,但媒體報道放大了其實際影響。相比之下,從中歐貿易中受益的大多數因為與此事直接關係不大,因而選擇沉默。

 

二是認為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只會讓中國得利,受損的是歐盟利益。事實上,中歐貿易存在很強的互補性,如果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零部件和原材料價格更低,當地企業也會從中受益。今年3月,歐盟貿易委員塞西莉亞·馬爾姆斯特倫在講話中公開承認這點,主張在決策前進行全面利弊分析。

 

還有專家指出,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中歐貿易發展的趨勢。對於歐盟來説,放棄貿易保護主義心態,更新陳舊觀念,可以促進中歐貿易,最終獲得更多利益。

 

糾結心態

 

針對歐洲議會決議,中方重申一貫立場,即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的規定,世貿組織成員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在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做法。

 

對於中方的要求,歐盟機構和成員國內部有著不同聲音,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歐盟糾結的心態:一方面不願違反國際法規,但另一方面又不甘罷休,聲言要進行所謂的“貿易防禦”;一方面看到了中歐經貿合作的大局,但另一方面又想借助已有的歧視性規則,維持貿易保護主義做法。

 

按照決策程式,歐盟委員會正全面評估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定於今年下半年給出正式意見,交由歐盟機構和成員國批准。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説,歐盟將基於法律、成員國和行業利益、外部影響等三個層面作出決定。具體來説,歐盟首先會在法律條文中尋找利己的解釋和操作空間;其次,歐盟會平衡成員國立場和照顧鋼鐵、紡織、光伏等行業的利益;再有,歐盟會與美國、日本等其他沒有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發達國家協調立場。

 

有專家預測,歐盟可能改變“替代國”做法,轉而使用一種“混合搭配法”,即宣佈某些中國企業或行業達到市場經濟標準,而另一些“不達標”。對於“不達標”的企業或行業,歐盟繼續使用“替代國”做法。

 

歐洲議會還在決議中提出,在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商品採取“非標準”計算方式。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黃萌萌説,“非標準”方式具體內容尚不清楚,是否符合世貿組織相關規則有待觀察,下一步焦點是歐盟委員會如何修改反傾銷基本條例。(新華社電 記者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