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是兩岸制度化交往得以延續的基礎

海峽飛虹消息(記者 馬曉葉、關遠芳):21日,國臺辦、海協會相繼表示,“九二共識”是兩岸制度化交往得以延續的基礎。

 

針對民進黨已經在台灣上臺執政,國臺辦與陸委會聯繫溝通機制是否還能繼續運作的問題,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1日應詢表示,只有確認堅持“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兩部門聯繫溝通機制才能得以延續。

 

海協會負責人就今後兩會受權協商和聯繫機制應詢表示,我們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協商談判的主張和誠意不會改變。只要海基會得到授權,向海協會確認堅持“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兩會受權協商和聯繫機制就能得以維繫。
對此,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斌華表示,如果台灣的新領導人不能對“九二共識”進行再確認,再授權,那麼這兩個機制當然是沒法運作的,沒有了協商就會影響了兩岸很多領域的合作交流。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也表示,如果沒有‘九二共識’這樣的政治基礎,兩岸的政治互信就會受到削弱,兩岸關係要繼續發展,難度就非常大了。

 

 “兩岸沒有‘九二共識’這樣的政治基礎,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兩岸政治關係會受到影響,甚至停滯,包括兩會的協商機制,兩岸協議的執行情況,兩岸經合會合作都會受到影響,那麼國臺辦跟陸委會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也難以為繼,剛剛設立的兩岸熱線可能也不通了,當然兩岸領導人會面當然是更不可能。”

 

兩會協商和聯繫機制是建立在“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上的,是得到兩岸雙方正式授權的。2008年5月,兩會通過函電確認“九二共識”這一基礎後,兩會聯繫往來與協商談判才得以恢復。八年來,兩會先後舉行11次會談,簽署23項協議,鞏固了共同政治基礎,增進了民眾利益福祉。

 

2014年2月,國臺辦與陸委會負責人在南京見面,決定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建立兩部門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兩年多來,兩部門積極互動,舉行5次負責人工作會面,建立起兩岸熱線,保持密切聯繫溝通,妥善處理了許多複雜敏感問題,受到兩岸各界的普遍認可。兩部門聯繫溝通機制的運作,有利於兩岸雙方及時溝通情況、避免誤判、管控分歧,也有利於增進了解、累積互信,讓兩岸關係中的一些“不可能”成為現實。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表示,如果民進黨當局不能儘快承認“九二共識”,就必須承擔影響兩岸制度化交往的惡果和歷史責任。

 

“(目前)共産黨跟民進黨,就是兩岸的執政黨沒有共同的對話基礎,這就是需要民進黨方面遵守‘九二共識’的承諾,先把這個互信建立起來。從2008年以來的兩岸交往符合兩岸的主流民意,也符合台灣的主流民意,所以這種交往不應該中斷,如果由於民進黨無視‘九二共識’,或者回避‘九二共識’,使得平臺難以為繼,使得2008年以來兩岸的這種交往中斷的話,這個責任要由台灣的新當局來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