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綠營歷史包袱,蔡英文背不背

人民日報:綠營歷史包袱,蔡英文背不背

 

蔡英文 資料圖 中新社發 陳小願 攝  

 

台灣當局新領導人蔡英文與副手陳建仁近日到台北“忠烈祠”向“國父”孫中山致祭。這算是行禮如儀的規定動作,不過卻取消了以往領導人都會參與的遙祭中山陵。但即使這樣用小動作切割,“臺聯黨”等團體仍然不依不饒,抗議表示不滿。

 

這就是蔡英文當前處境的縮影。一方面要展現“完全執政”的度量和維護“中華民國”牌位的立場;另一方面則時刻面對深綠的掣肘和基本教義派的壓力。現在有選舉勝利和較高民意支持,她尚能左右逢源。一旦過了跟民眾和黨內同志的蜜月期,也可能走向另外一種可能: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綠營“立委”一上臺,就提議要把孫中山像“請下神壇”,明顯跟她不是同一個步調。雖然可用“黨內民主”緩頰,但黨政兩頭出牌不齊,形成慣例了就會作用到蔡本人身上,讓“主席”和當局領導人兩種身份打架。據説正是因為類似刺激,此前堅持黨政分離的蔡英文突然改口,步馬英九後塵繼續身兼黨主席。類似的例子不止一樁,再比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蔡英文也是力排黨內眾議,才拍板用“兩岸”而非“中國和台灣”的稱謂。

 

如今蔡英文在兩岸問題上的表態止步于“5·20”講話。從最近釋放的施政信息看,前後混亂,讓中國大陸越來越心生疑慮。比如,在世衛大會乖乖以“中華台北”自居,但馬上將“駐美代表”一廂情願拔高為“大使”;“忠烈祠”裏祭“國父”,同時卻明示以後不會再遙祭黃帝陵;在就職典禮上不避“吾黨所宗”唱“國歌”,第二天卻急不可耐廢止課綱微調,併為“太陽花學運”觸法犯禁解套。

 

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後面,善意和誠心難尋,倒是政治操作的套路若隱若現。因為壓力擺在那裏。如果按照深綠要求,大張旗鼓走“台灣主權獨立”的路,必然會與大陸産生台灣無法承受後果的碰撞;如果修改民進黨原有政治主張和堅持,更會受到“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反撲。進退兩難之際,蔡英文的“帝王心術”模式開始登錄上線,面對對岸壓力和深綠反彈兩股力量拉扯,各打五十大板,同時也各自退讓半步,“鬥而不破”,誰也不真得罪,維繫一個走中間道路的均勢局面和騙人假像。問題是,這種走鋼絲能堅持多久?面對有時桀驁不馴的黨內同志,如何約束他們的激進主張並擺脫“選舉挂帥”的思維慣性?在兩股力量的角力中,民進黨的“歷史包袱”蔡英文要不要背起來並像西西弗斯那樣推動下去?

 

蔡英文對“去中國化”不遺餘力的表現,遠遠不能讓大陸放心。其實剖析“兩岸一中”和“九二共識”的概念語言,形象化來講無外乎兩條,一條是“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另一條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可視為蔡英文“未完成的答卷”後半部分的另一種及格答案。如果説綠營已經把“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污名化,蔡英文在臺面上要點頭承認有操作難度,那她完全可以遺形取神、另辟蹊徑,找到一個繞開島內障礙同時讓大陸接受的兩岸論述。關鍵無他,就是心誠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