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步與貧困中尋求平衡: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思想
編輯: 章文君 | 時間: 2016-06-10 19:02:39 | 來源: 海峽飛虹 |
1912年6月9日,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行轅舉行談話茶會,向記者、議員等再次説明平均地權之意義,解釋廣東都督擬交省會議決之換地契收稅案,希望議會及報界“能通過而鼓吹之”。在廣東, 由胡漢民、廖仲愷等人主持, 省議會已議決實行土地抽稅法,先更換地契,確定契稅抽值標準, 然後照價納稅。孫中山認為,“果能以此絕大之建設,先施行于廣東, 則其功比改革政體更遠大。”廣東成了孫中山實施平均地權的最早的試驗場。 在他看來解決土地問題是發展實業的首要條件,“地權既均, 資本家必舍土地投機業,以從事工商,則社會前途將有無窮之希望。 蓋土地之面積有限 , 而工商之出息無限,由是而製造事業日繁”。由此開始,民生主義就可次第實行了。
1905年,孫中山為民報撰寫發刊詞。
平均地權是孫中山民生主義兩大經濟綱領之一,其宗旨在變革舊的土地制度,用徵收地價稅和土地增價歸公的辦法,實現“土地國有”, 消除地主從地租及地價增漲中獲得暴利的可能性,同時避免工商業發達后土地漲價而出現貧富對立的社會問題。
孫中山平均地權思想的起源
同盟會綱領
孫中山遊歷歐美時既看到其經濟的高度繁榮,也敏銳地感受到其社會的嚴重危機:農民破産、工人失業、勞動者貧困加劇,貧富懸殊巨大,社會矛盾突出。他當即認為中國的落後可以轉化為優勢。只要能事先計劃好社會的變遷,在物質繁榮之前,積極探求正義與公平的經濟制度,防止物質成就引起社會混亂。可見,孫中山早期所渴望的並不僅是以西方的形象創造一個社會,而是計劃一個更高形式的社會秩序。
孫中山在英國時,第一次領略到西方政治、經濟理論的迷人魅力。他的平均地權思想受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穆勒和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的社會經濟思想影響。
約翰·穆勒(1806-1873)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但又是社會大混亂、大變動時代,貧富兩極分化嚴重。他積極探索折中、調和的方法,達到改良資本主義制度的目的。他認為高昂的地租和土地炒作是造成分配不公和經濟結構扭曲的主要原因。 他主張用徵收土地稅的方式消除社會的不平等和土地投機行為。他指出,土地是天然産物,不是誰生産的,地主通過佔有土地,要求在生産物的分配中分享一份,違背了社會正義的一般原則。他強烈反對地主靠地租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主張對地主的地租徵稅,消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當然不是沒收全部財産,而是沒收由於事情的自然發展而增加的財富,用它來造福于社會。他認為私有制的含義是對個人擁有其勞動和節欲的成果給予保證,而不是對沒有任何功績、也不作任何努力的人也給予保證,那樣不但不會促進私有制合理目標的實現,而且會同這一目標相抵觸。
亨利·喬治(1839-1897)一生致力於土地問題的研究和土地改革運動的宣傳。他認為土地被私人佔有是社會貧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張徵收單一的地價稅歸公共所有。1879年,他的著作《進步與貧困》出版,在當時的美國和西歐産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掀起了一場世界性的土地改革運動。他説,所謂“進步”這種新力量,“好像一個巨大的楔子,不是在社會底部打進去,而是在社會中部穿過去。那些在分裂點以上的人們,處境上升了,但是那些在分裂點之下的人們被壓碎了。”不斷暴漲的土地價格和地租,不僅吞噬著工人的生活福利,也在無情地破壞著生産力本身。因此,亨利·喬治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土地私有制度,認為是這種不平等的制度造成了貧困和蕭條。不過,他認為沒有必要充公土地,只有必要充公地租。
孫中山平均地權思想的實施要領
孫中山認為,私人佔有社會進步導致的地價增值是進步了反而貧困這一悖論的原因。徵收地價稅不僅是一個財政手段 , 更是一個平等社會的藍圖,是對“大合作社會”的想像與大同社會的追求。孫中山在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後,廣泛宣揚他的“平均地權”思想,其具體內容歸納起來包括:“核定地價”、“照價納稅”、“漲價歸公”、“照價收買”以及“土地國有”等幾項。1924 年,他在手書《國民政府建國大綱》第十條中,對此作了較為簡明的概括:“每縣開創縣自治之時,必須先規定全縣私有土地之價。其法由地主自報之,地方政府則照價徵稅,並可隨時照價收買。自此次報價之後,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會之進步而增價者,則其利益當為全縣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
從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孫中山寄希望於平均地權來實現其天下為公的理想。“核定地價”、“照價納稅”、“漲價歸公”、“照價收買”四個環節若能發揮作用, 就可以消滅城市土地投機和農村土地兼併, 杜絕靠炒賣土地大量吞食社會進步所帶來的鉅額地價增益的現象, 並促進土地的開發利用, 達到“地盡其利, 地利共享”。把全國的土地稅和“增價歸公”的錢用於公共福利事業,使全國人民過上富裕生活。
參考文獻
韓劍鋒:《孫中山土地觀淵源探析》,《理論與現代化》,2012年第2期。
史扶鄰、高申鵬:《孫中山的早期土地政策——“平均地權”的起源與意義》,《中山大學黨報論叢》,1992年第05期。
夏良才:《論孫中山與亨利·喬治》,《 近代史研究》 ,1986年第06期。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