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李鴻章可曾謀面?

《走向共和》是中國大陸世紀初所拍攝的一部關於中國近代史的大型電視劇,該劇“以史詩般的藝術筆觸全景式地呈現了中華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這一波瀾壯闊的艱難歷程”,可謂鴻篇巨制,開播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發了廣泛討論。其中,第十集出現了一段李鴻章接見孫中山的畫面,而且是在李的餐桌上。孫李二人隔餐桌相視而坐,李認真聆聽著孫中山傾訴他的強國宏論,看似氣氛融洽,主客相談甚歡。作為普通觀眾,看到中國近代史上都為強國而努力但分屬不同陣營的兩位偉大人物在劇中共處一室傾心交談的美好溫馨畫面,心中倍感快慰。

《走向共和》劇中孫中山與李鴻章面談情景

《走向共和》劇中孫中山與李鴻章面談情景

 

那麼,孫李二人是否曾經有如此溫馨一晤,劇中的這一畫面是歷史真實事件的情景模擬和再現,還是創作人員一廂情願懷抱美好夙願的藝術創造和虛構?

李鴻章

李鴻章

 

1894年6月,身為醫生的孫中山關閉了自己的診所和藥房,又通過關係輾轉找到此時身處上海的名流鄭觀應、王韜等人寫了幾張介紹信,北上天津伺機尋得聖眷優隆、權勢煊赫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接見一面,企圖在李的幕府謀得一職,以一展經世之才。為此,孫中山精心撰寫了一篇《上李傅相書》,對清政府怎樣才能“富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他建議清政府倣照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興辦學校,培養人才;設立管理農業的機構,發展農業生産;開礦山,修鐵路,開辦近代工業;實行保護近代工商業的政策等。

1894年10月和11月《萬國公報》刊登的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10月和11月《萬國公報》刊登的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6月下旬,孫中山和同村好友陸皓東到達天津,寄寓法國租界佛滿樓客棧。他們手持滬港兩地一些名流寫的介紹函拜見李鴻章的親信幕僚羅豐祿、徐秋畦等人,述説了自己的想法和要求。羅、徐等收下了介紹信及孫中山的上書,均允諾相機協助。

 

孫中山的上書很快投遞給了李鴻章,李鴻章似乎也就孫中山在這封上書中提出的要求作了批示和安排。孫中山在這份上書中強調農政之興尤為今日中國之要務,表示願意出國考察農業,以便拯救農業、農村和農民。

 

對於孫中山的這個要求,李鴻章欣然應允。他責成羅豐祿代領農桑會出國籌款護照一本交給孫中山。至於接見面談的請求,據馮自由在《中國革命運動二十六年組織史》所説:“時中日二國因朝鮮東舉黨亂事,交涉緊張,鴻章藉辭軍務匆忙,拒絕延見。”

 

誠然,李鴻章不見孫中山最直接的原因是軍務繁忙。這一點是孫中山最大的不滿和不理解。但實事求是説來,李鴻章此時確實繁忙不堪無暇他顧。當年4月,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緊接著中日之間為是否派兵前往朝鮮鎮壓發生持續不斷的爭執。待到6月初,李鴻章聽信袁世凱所謂日本“志在商民,似無他意”的錯誤判斷,決意“遣兵代剿”,遂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赴朝,行鎮壓起義之事。

 

李鴻章的決策正中日本下懷,日本遂借機出兵朝鮮,並迫使清政府同意由中日兩國共同監督朝鮮改革內政的方案。到了6月下旬,也就是孫中山、陸皓東抵達天津的時候,正是中日交涉最為緊要的關頭,中日雙方雖然尚未以兵刃相見,但由於利益攸關,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此後不到一個月,戰爭就真的爆發了。正是在這種情勢下,李鴻章處理軍國大事應接尚且不暇,何來逸致閒情延見孫中山這一介白衣,縱然藉口軍務繁忙,予以拒見,也在情理之中。對此,陳少白在《興中會革命史要》中也寫道:“那時候,剛剛中日大戰,打得厲害。李鴻章至蘆臺督師,軍書旁午,老夫子把孫先生的大文章送到李鴻章那邊去,李鴻章是否看過,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後來李鴻章説:‘打仗完了以後再見吧。’孫先生聽了這句話,知道沒有辦法,悶悶不樂地回到上海。”

 

“拒見”一事隨孫中山此後“勢”和“能”的增長變得水漲船高,似乎成為一件不得了的大事,而在當年確為一件稀鬆平常的小事。儘管孫中山有這麼多社會賢達寫的推薦信,可孫中山畢竟人微望輕,尚且不論李鴻章是身居要職的當朝重臣,僅其七十一歲之高齡,拒與一個名不經傳的二十來歲毛頭小子閒聊亂侃一通,似乎情理亦可通。

興中會誓詞

興中會誓詞

 

顯然孫中山並不這麼認為,因為他把這次上書看得太重了,直可謂破釜沉舟、孤注一擲,他不僅關閉了藥房,斬斷了退路,輾轉奔波,曆盡曲折,結果僅獲一紙護照,這種強烈的挫敗感不能不對他造成沉重的精神壓力。

 

李鴻章的拒見,歷時近半年的上書求強活動最終失敗,冷卻了孫中山寄改良願望于洋務派的熱情,更為重要的是,孫中山由此對整個體制徹底失望,“於是憮然長嘆,知和平之法無可復施,然望治之心愈堅,要求之念愈切,積漸而知和平之手段不能不稍易以強迫”,由此激起了他推翻清廷、造就共和的決心。孫中山于當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政治主張,並於次年發動了廣州起義,從此開啟了他矢志民主革命的生涯。

 

可見,《走向共和》中孫中山與李鴻章相談甚歡的畫面並非是歷史真實的影視化再現,只能是創作者美好的藝術想像和創造。影視化的創作和處理方式有著自身的邏輯和藝術要求,創作者秉持自己的理念和情懷對歷史進行藝術化創作,這應當無可厚非,因為屬於藝術門類的影視劇和以求真為宗旨的歷史學兩者的追求並非處於同一層面,有著天然不可彌合的巨大差異。然而,倘若創作者能夠儘量依照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進行合理的藝術創作,而並非一味埋首藝術虛構和杜撰,則其所創作之影視作品會更合邏輯更有張力更具魅力,因為小編相信,歷史的真實更能打動人心。

 

參考資料:

馮自由:《中國革命運動二十六年組織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

馬勇:《揭秘:孫中山曾孤注一擲投靠李鴻章》,人民網,2013年05月28日。

李敖:《孫中山研究》,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7月版。

黎澍:《孫中山上書李鴻章事跡考辨》,《歷史研究》,1988年03期。

苑書義:《“孫中山勸李鴻章革命”説質疑》,《歷史研究》,1991年02期。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