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出“最強音”:希望始終大於困難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06-29 09:36:44 | 來源: 證券日報 |
“十三五”時期經濟中高速增長將得到夯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接棒驅動中國經濟增長
開欄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扣時代脈搏,直面歷史命題,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銳意創新,攻堅克難,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境界。
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在不同階段取得了驕人成績,當前中國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奮鬥。2016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産黨建黨95週年,本報將從今日起推出建黨95週年系列報道,重點回顧“十二五”至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和經濟結構調整、金融改革、資本市場改革以及國企改革等層面取得的改革與發展成就。
■本報記者閆立良
在中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就成為既定目標。在日漸融入國際經濟大家庭後,世界經濟走勢看中國也成為一種現象。現在,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世界經濟的神經。
“十二五”時期,我國在需求側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轅馬”,經濟增速也基本完成換擋,由高速增長進入了中高速增長。今年以來,在繼續鞏固需求側改革成效的同時,我國開始著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下一時期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牛鼻子”。
今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産力水準,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這是決策層對中國經濟發展發出的“最強音”。
經濟中高速增長
進入夯實階段
對於中國經濟現階段的特徵,決策層有著深刻理解,並在各種場合闡釋其現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時指出,“在調整轉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短期難免有波動起伏,但不會出現‘硬著陸’,我們能夠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事實上,我國經濟正在既定軌道上行駛。比如,在“十二五”時期我國就基本完成了對經濟增速的換擋。
“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處於“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時期,期間國內生産總值(GDP)年均同比增長7.8%。分年度看,2011年GDP增長9.5%,2012年和2013年均為7.7%,2014年為7.3%,2015年為6.9%。
與“十一五”時期GDP年均增長10.5%相比,“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增長確保了換擋不失勢,即由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為一位數的中高速增長。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保持中高速增長。而實現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GDP年均增速應在6.5%以上。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之一是GDP增長6.5%-7%。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7%,保持在合理區間。這一增速不僅高於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也名列前茅。
從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我國經濟增速已經進入到中高速增長模式,目前正通過調整方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使其進入勻速行駛狀態,也就是需要進一步夯實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基礎。
但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困難和風險也不容低估,尤其是國際經濟、政治局勢的變動給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了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
對於當前的經濟形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從內部來講,現在正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三期疊加”的陣痛還在持續。目前經濟往上走確實有壓力,但是往下是有支撐的,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條件。
專家認為,目前我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度將成為影響經濟增速的一個重要因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棒驅動
“十二五”時期,我國進一步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通過穩增長為調結構創造了有效空間和條件,通過調結構為經濟發展增添了後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這些在“十二五”時期取得了顯著成效。2015年11月份,決策層在需求側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調結構為例,2012年,我國服務業現價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上升到45.5%,首次超過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2014年,服務業比重上升到48.1%,比2010年提高3.9個百分點,到“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服務業進一步上升到50.5%。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服務業要佔到GDP的56%。
此外,屬於需求側的投資、出口和消費(即“三駕馬車”)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十二五”時期也出現了明顯變化。2015年“三駕馬車”中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是60.9%,比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高19.2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貢獻率是84.7%,比資本形成總額35.8%左右的貢獻率高出了48.9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與消費的貢獻率差距進一步拉大。
這組數據表明,通過近幾年的調結構,我國經濟結構和動力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
但隨著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面臨的供給側矛盾愈加突出,逐漸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於是,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明確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
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屬於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也就是生産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簡單地説,現在正在進行的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部分手段,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激活微觀活力,在減稅、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這有利於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增加有效供給。這種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是符合中國當前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
化解供給側矛盾的辦法就是以改革推進結構性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這對經濟轉型和穩增長都有利。現在國家提倡的創新、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改造傳統動能等發展理念,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棒驅動中國經濟增長創造了條件。
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加速“落地”,現在已有多個省市出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性方案和專項方案。
(閆立良)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