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 域外大國老想綁架周邊國家
編輯: 邢楠 | 時間: 2016-07-06 10:19:04 | 來源: 人民網 |
(南海資料圖片)
中國海南三亞海事局7月3日發佈了一則南海海域軍事演習的航行警告,稱自7月5日8時到7月11日8時,在南海相關海域進行軍事活動,禁止船隻駛入。因為該時間點與預計7月12日公佈的所謂南海仲裁案最終裁決非常接近,外媒近期紛紛將兩者聯繫起來。顯然,謀求互利共贏,提升治理能力,才是這一地區更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漸趨理性:菲總統懷疑仲裁有何意義】
“此次軍事演習的時間安排格外引人關注。”菲律賓《馬尼拉公報》報道稱,就在海牙仲裁法庭將於12日公佈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之際,中方宣佈于5日至11日在南海的西沙群島一帶舉行軍事演習,其間禁止其他船隻進入相關海域。日本共同社則稱,中國通過軍演宣示對南海的所有權,表明不接受國際裁判的結果及堅決保衛南海的決心。
《華爾街日報》報道稱,正常情況下,中國都會在軍事演習前提前發佈消息,這在南海及其他海域都是一樣的。不過,此次軍演在時間和地點上的選擇與美國主導的環太軍演時間有重疊。
不管是否是決心的展示,至少,國際上現在考慮更多的並不是仲裁的結果如何,而是仲裁之後事態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亞洲新聞頻道4日分析稱,南海仲裁只是技術上的綁定,實際上沒有人執行這份裁決。報道指出,無論裁決如何,中國都會在南海加強軍事行動以強調主權。“美國開始在這個地區增加軍事存在,從馬來西亞、越南、文萊到台灣,而法國也建議歐洲國家參與南海巡航。美國官員也向東南亞國家施壓,要求在這個案子上‘保持團結,以爭取有限的勝利’。”該媒體稱。
此外,還有一些忙著借仲裁案打壓中國的“好事者”。據日本《讀賣新聞》報道,日本政府正在協調G7其他國家,希望發表一份聯合聲明,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相關國家“尊重圍繞南海爭端的仲裁”。而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稱,日本還不斷向東盟國家施壓,要求他們在仲裁案結果宣佈後對華作強硬表態,否則日本將取消對他們的經濟援助。
不過,相比“急得跳腳”的美日等域外國家,南海周邊國家的態度倒漸趨和緩理性。據路透社報道,菲律賓新任總統杜特爾特近日在內閣會議上表示,希望和中國在南海的爭議能夠“軟著陸”,同時還對菲律賓贏得仲裁的意義表示懷疑。美聯社則報道稱,“不僅是柬埔寨首相洪森公開在南海問題上支持中國,上個月老撾、緬甸和其他親中國的東盟成員也撤回了對中國表示強硬立場的一份南海問題聲明。”
而據拉美社報道,新加坡國防部長黃永宏日前呼籲東盟各國對南海仲裁案裁決保持謹慎態度,並強調,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依然有效。
“北京正在發起全球性互動”,《紐約時報》稱。
【認清本質:“域外勢力在逼迫中國”】
亞洲地緣政治當前最大的熱點之一就是南海。雙邊和多邊的溝通起起落落,但各方對於力量的展示卻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刊登《在南海問題上的邊緣政策無益於任何人》一文稱,把中國逼向邊緣的國家都是些域外國家,它們常常誇大在南海的利益。除非成功逼迫中國退讓、並遵循它們的“法治”,它們不會結束這個遊戲。“南海去軍事化應該是相關各方的共同目標。”該文章稱,為達到這個目標,日本和印度應該減少干預活動,而美國應該在當前的海軍行動上做出讓步,包括不要再開展具有挑釁色彩的“航行自由”行動。南海地區的域外大國應該給當前的軍事活動降溫,以免該地區繼續走在一條可能導致更嚴重事件甚至衝突的道路上。
好在越來越多的國際輿論認清了南海爭議的本質,並對域外大國通過南海問題“綁架”南海周邊國家,以損害他國利益的行為謀求自身的霸權地位的做法提出了明確的質疑。“儘管困難重重,但中國到目前為止沒有讓東盟國家在反華基礎上團結起來,大部分東盟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看起來遠比美國溫和得多。”俄羅斯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瓦西裏·卡申發文稱。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刊文稱,在美中競爭的背景下,“靈活對衝”的策略更看重靈活性與中立性,而不是安全保障或與美國或中國進行密切合作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目前,地理位置上與中國相對較遠、且沒有重大領土紛爭、和中國保持適度務實關係的東盟國家都採取了這種戰略。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稱,中國很有可能“繼續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逐漸增加在該海域的戰略優勢,又不使緊張局勢外溢為一場直接軍事衝突。
當然,“美國、中國及亞洲其他各聲索方在經濟上彼此太過依賴,使得它們幾乎不會爆發武裝衝突。”美國《福布斯》雙週刊網站刊文稱。
這種共同利益的存在使得南海周邊國家天然地聯結為“命運共同體”。俄羅斯遠東所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大·拉林表示,南海問題目前最佳解決方案是“各方擱置爭議,發展雙邊關係”。俄國際關係與國際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瓦西裏·米赫耶夫也認為,中國與東盟間商貿關係不斷深化,不應因領土問題阻礙雙方合作勢頭及發展機遇。
甚至中美之間也存在著外交渠道解決南海衝突的可能。“南海問題為美中兩國進行第二軌道的雙邊外交提供了機會。美國可以扮演幕後的角色,促使聲索方共同開發南海的資源,同時確保中國可以獲得中東的能源。”美國之音電臺網站報道稱。
【應對挑戰:“南海考驗的還有亞洲法治能力”】
更需要認識到的是,南海問題本身也為全球思考地緣政治和全球治理提供了一次關鍵且緊要的機會。
比如,《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題為《南海仲裁結果考驗亞洲法治力》的社論就稱:“面臨考驗的不僅是南海的主權,還有亞洲的法治能力。”該文章稱,全球圍繞領土和領海都存在很多爭議。我們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以國際法解決這些爭議的法律體制而不是憑藉武力?今天世界正站在岔路口上。
“當今世界,全球治理將比以往更加‘多極化’。”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刊文稱:毋庸置疑,我們正處於國際秩序一個重要的轉捩點。過去25年,國際體制——伴隨著雙贏的經濟體制——已較為穩定。但這一秩序正面臨挑戰和威脅,並不斷遭到破壞。我們正面臨著出現一個“雙輸”的國際體制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大國間安全關係惡化、國際合作的基本架構分崩離析。
這大概能説明亞洲在南海爭議上彼此缺乏信任的原因。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發表中國問題專家胡裏奧·裏奧斯的文章稱,亞洲在信任和安全機制方面嚴重不足。東盟國家的《南海行為準則》緩慢推進,對平息各方情緒缺少作用。缺乏生效的各種機制,加上美國的遏制戰略有可能最終導致勢力集團和範圍的形成。“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很快可能我們就會看到亞洲版冷戰的上演。依照目前形勢,如果美國成功地將該地區捲入軍備競賽,就像當年與蘇聯一樣,中國的和平發展目標及其側重經濟外交、弱化軍事外交的想法就會早于預期破滅。”該文章稱。
“各國必須保持警惕,以防出現這一結果。”布魯金斯學會網站發表的文章指出,儘管現有大國和所謂新興大國不可能對國際秩序持相同的觀點,但展開密集談判、討論和對話都與各國休戚相關。各國必須找到一個中間立場,既保留現有國際秩序中的重要元素,同時也進行適度調整,從而使國際秩序不會崩潰。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