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當前經濟形勢系列述評之三

 

新華社記者 陳煒偉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6.7%的增長,增速呈現換擋趨勢。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表面上看是增速換擋,內核是動力的轉換和接續。中國經濟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動能轉換尤為重要。

 

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從需求結構看,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去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4%,今年上半年,這一貢獻率更是達到73.4%。特別是信息消費、綠色消費持續擴張,旅遊、文化、健康、養老、體育等消費産業加快發展。

 

從産業結構看,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産業。上半年三産佔GDP的比重達到54.1%,比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生産性服務業、文化産業等重點領域發展向好,對穩增長、保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新産業方面,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繼續加快;戰略性新興産業二季度增長11.8%,比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方面,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增長28.2%,網絡約車、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新産品保持較快增長。

 

當下的中國經濟如同一輛油電混合動力汽車,一方面有傳統産業和需求的“汽油”推動,另一方面有新經濟的“新能源”驅動。雙引擎、新動力正逐步形成,經濟轉型初見成效。

 

但如果仔細觀察,這輛汽車的動力短板仍然存在。消費需求雖然蓬勃發展,但有效供給不足,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變化,供需錯配仍然制約著有效需求的釋放。新經濟儘管在支撐發展、保障就業、促進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目前在規模上還難以與傳統動能等量齊觀。促進創業創新的體制機制、制度環境等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前,中國經濟上升動力和下行壓力交織,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經濟轉型升級進入關鍵時期。面對動能迭代更替的經濟規律,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和傳統動能轉型,才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躍上新臺階。

 

培育新動能,首先必須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正是為了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需求。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全面落實“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通過有效的市場競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優勝劣汰和産業重組,提升産能過剩行業集中度,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培育新動能,要堅持培育産業新優勢。要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加快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要進一步推進“互聯網+”行動,廣泛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不同領域融合發展,催生更多的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

 

培育新動能,必須堅持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針對市場主體期盼,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為創業創新清障搭臺。

 

培育新動能,根本上要靠創新驅動。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要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雙目標”。

 

可以期待,隨著各項改革政策的落實,假以時日,異軍突起的新動能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