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的“生産率謎題”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08-11 10:30:21 | 來源: 人民日報 |
金融危機後的美國經濟復蘇經歷了相當大的痛苦。儘管還沒有完全復蘇,但是人們普遍認為經濟正在回歸正軌。如果美聯儲加息,政府會認為美國經濟已經得到“認可”,並且潛力尚存。
不過,即便經濟已經開始復蘇,更大的問題在於新生。最新數據表明今年美國的勞動生産率增速不如去年。這次蕭條是否導致美國公司創新的源泉枯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美國的經濟和社會將受到嚴重影響。
勞動生産率的提高意味著工人可以生産更多的物質資料和服務。總體來説,經濟表現與生産資料(工具、廠房和機器)、工人的工作總時長(包括技能)以及現有的科技水準有關。創新和勞動生産率的提高可以使得工人以現有的技能提供更多的産出。根據官方數據,“生産率謎題”是指儘管有持續的研發並引進新的技術,但是産出依然下降。針對這個現象比較流行的解釋是,要麼現在的技術改革並沒有提高工人的生産效率,要麼生産率的提高很難去測算。
電子科技的進步可以方便人們分享照片、電影並通過社交軟體聯繫其他人。得益於更快的網速,人們之間的交流更流暢,然而這並沒有轉化成更高的産出。甚至可以想像,由於工作不斷地被電子郵件打斷,工人在某些環節的産出甚至比以往還低。但是,技術的進步的確讓我們得到的服務品質有所提高,而這些提高並沒有恰當地反映在價格上,這説明勞動生産率被低估了。
例如,供應商利用更便宜的通信手段和雲服務更好地為客戶服務,然而客戶的滿意度無法用數據衡量。同理,很多在線工具和網站無需客戶付錢購買服務,而是依靠廣告或者網絡點擊流量來獲得利潤。因為沒有價格作為參考,所以這部分服務無法體現在數據上,因此樂觀地來看,技術創新並不像它看上去那麼慢。
但是,美國修正通脹後的GDP平均增長率自從2001年起就低於2%,就業市場數年不見起色,很多人在求職過程中受打擊而放棄了找工作。當他們停止尋找工作,就不再包含在“失業”數據中。因此,官方失業率數據低估了一些想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的人數。勞動力市場現狀和乏善可陳的勞動生産率走勢顯示經濟增速放緩,不過理論上有很多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的改革方法,決策者可以通過稅改、投資基礎設施、移民政策改革或者貿易政策來刺激經濟復蘇。
此外,美國政府忽視了對數據基礎設施的維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警告美國,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包含很多盲點,缺少“全面評估和分析金融穩定性風險”的能力,這些問題直接跟勞動生産率有關。很清楚的是,當一個國家總是疲於搶救由於缺少維護而損壞的生産資料,實際是在浪費有價值的資源。
最後, 如果美國政府不削減或延遲財政預算,那麼還會有對各方面進行修復治理的餘地。近些年,很多有價值的改革因為政治的原因而陷於僵局。但應看到,一個好的管理機制可以將人們的創造力匯集起來,帶來更高效的勞動生産率和新的發明。
(作者 揚·日林斯基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分析師)
新聞推薦
- 時政長鏡頭丨共“進”未來2024-11-04
- 中國走在了世界第一!今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有望突破30億2024-11-04
- 第136屆廣交會:小産業贏得大市場2024-11-04
-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閉幕2024-11-04
- 發團金門!福建遊客:親切又神秘,期待2024-11-04
- “60後”臺胞秦巴腹地覓鄉愁 紮根40載心安即為家202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