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的“沿路”之旅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08-24 14:11:17 | 來源: 人民網 |
海風吹拂下,斯裡蘭卡的“阿育吠陀”藥草醫學穿越歷史,散發芳香;暖陽微熹裏,西伯利亞的雪地冰河等候千年,待人征服;王朝遺跡中,暹粒散落的吳哥窟回蕩低語呢喃……
由東亞南下、北上,貫穿亞歐大陸,來自香港的64支青年隊伍挎上背包,以腳丈量異域國土,思接千古、關照現實,感知古絲路沿線的歷史與當下。
翻開旅遊計劃書,充滿創意的行程將一個個新奇刺激的旅途娓娓道來:一支青年隊伍前往俄羅斯,體驗冰河暢遊,助當地兒童籌款;幾個香港醫學生親赴斯裡蘭卡草藥園,與當地學生探討中西醫藥的結合;幾位在職青年走訪東帝汶的咖啡種植村,打造高增值合作項目。
3000多人申請,221人入選,香港青年協會的“一帶一路一友情”計劃在今年2月和8月送走了兩批這樣的青年“背包客”。兩批青年從香港出發,踏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將友情聯結具化為關愛行動,將政府層面的戰略細化為青年間的互動與得益。
“背包客”走出商機
做了4年旅遊記者的Daneil和同伴選擇了東帝汶作為他們的考察目的地。東帝汶天然資源得天獨厚,但因經歷了漫長的暴力衝突時期,國民大多處於貧困狀態,旅遊業的推廣舉步維艱。走過30多個國家,Daneil為不少城市進行旅遊宣傳,但通常交完稿子後聯繫就終止,當地厚重的歷史故事、特色的旅遊産品難以真正根植人心。
所以,他的行程是走訪東帝汶咖啡豆生産村莊及其他社企。一方面跟當地人交流,學習咖啡生産知識,另一方面則協助當地人善用資源、建立品牌,再將産品帶到香港以至世界各地,以此提高當地人收入。經過大量的資料蒐集和詳細的行程安排,Daneil的考察計劃書從上千份計劃書中脫穎而出。
這是一個互惠互贏的過程。
Daneil的團隊成員來自市場、傳媒和設計行業,對産品背後故事的追求超過了産品本身的價值。因此,Daneil團隊力圖將東帝汶的人文故事帶回香港:“我們不是去當一次性義工,而是希望通過這次計劃,打開我們與東帝汶人民的聯繫,透過文字和影像將所見所聞帶回香港。”他們希望能借助各自在設計和市場推廣上的專長,與當地人共同創造高增值項目,長遠發展。
回到香港,Daneil團隊的下一步計劃是開展眾籌,聯絡香港本地社會企業,將東帝汶的故事演繹成不同的産品,把當地文化帶入香港的流行文化中。由青年交流進階為商業考察,三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期待為東帝汶和香港帶來些微改變。
借古城探索共融旅遊
在眾多國外行程中,一支旅遊社企團隊顯得尤為特別。他們將目標聚焦在雲南省昆明。
這個離香港2000多公里的城市擁有25個民族,和諧共融;而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昆明薈萃古今,新舊交融。昆明的“共融”特色吸引了正在修讀旅遊課程的Cindy和她的朋友:“內地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城市景點,大部分香港市民沒機會體驗,而旅行社提供的線路並不能讓香港朋友真正感受到城市的魅力。”
Cindy走訪了彝族古村,克服了住宿和飲食上的不適,用嗅覺和味覺品嘗老昆明的味道;也與當地社企機構商談合作,以旅遊推動兩地交流,帶出“感官體驗”、“共融旅遊”和“旅遊社會企業”的概念。“這不只是找尋心身的烏托邦,更為了發展農村經濟,提升農地的經濟價值,保育古村,讓更多人欣賞到這個城市的歷史遺韻。”
這對於香港,也極有借鑒意義。
“香港居住著不同族裔的人,也有新舊中西交融的景致,怎樣能跳脫出桎梏找到創新旅遊的方式呢?我們還在探索。”Cindy和她的團隊在過去2個月,用體驗昆明的方式重遊香港景區,希望為處於低迷的本地旅遊找到一條新的道路。
青年力量搭建“民心相通”
除了計劃內的考察任務,香港青年還在背包行中得到不少意外感受。Daneil遊覽了條件艱苦的咖啡種植園後,深感與較貧窮地區聯結交往,應是平等雙向的可循環互利行為,而非一味的“施捨”:“這種基於合作的互助互利方式,才能長遠維繫兩地之間的溝通和往來。”
這也是香港青年協會主辦“一帶一路一友情”的理念。在該計劃的網站首頁,“讓香港青年在‘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中開拓視野”帶出了活動實質——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從個人體驗、文化交流到互助共贏的遞進過程。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王茂松表示,青年對“一帶一路”的概念開始是比較陌生的,認為“一帶一路”只涉及政府、商界關心的議題,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但近兩年,隨著政策的推進,香港相關“一帶一路”的展覽、講座走入社區,走到青年身邊,讓青年人更系統地了解“一帶一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作用,深入思考香港能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探索青年自身能從“一帶一路”中得到哪些機遇。
“政府的宣傳再賣力,也不及青年的親身感受來得強勁。”王茂松説,行程歸來的青年都開通了網絡博客,詳細記錄考察見聞與感受,並通過不同形式的分享會,將過程中的思考與得益分享給其他青年。
由於兩期背包行反響很好,青協目前已啟動第三批報名,希望提供更多名額、開闢更多路線,供香港青年近距離感受“一帶一路”沿線的風光文化,以青年力量帶動民間交流,為踐行“民意相通”持續努力。(陳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