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融入大陸轉型升級浪潮 不再“逐水草而居”

臺商融入大陸轉型升級浪潮 不再“逐水草而居”

 

圖為金豐(中國)機械工業有限公司內的全景監控平臺李佳赟攝

 

雖然已經65歲,但紮根浙江寧波的臺商曾盛明依舊對智慧信息保持熱忱,並在廠區裏也裝上了各式電子屏,車間墻上、設備上到處可見二維碼,“智慧因子”正活躍在這座傳統製造業工廠的角角落落裏,為企業轉型升級帶去活力。

 

和曾盛明一樣,紮根寧波多年,面對經濟形勢調整和轉型升級壓力,不少臺商依然保持著最初踏上這片沃土的紮實與活力,並改變陳舊發展模式,深化與大陸的産業融合。對於曾經“逐水草而居”的臺商而言,大陸市場的吸引力正從“成本”轉向“市場”。

 

跟父輩專注于製造業不同,在甬臺眾創小鎮、寧波“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中,到大陸“掘金”的台灣青年“創客”更多選擇互聯網、文創等領域。從臺商“一代轉型、二代創業”的生態圈中,可看到臺商正逐漸紮根大陸,適應大陸經濟轉型升級態勢,融入大陸新的發展戰略,共享發展“大商機”。

 

臺商融入大陸轉型升級浪潮 不再“逐水草而居”

 

圖為金豐(中國)機械工業有限公司內隨處可見的二維碼 李佳赟 攝

 

從“試水溫”到“紮根”

 

優勢互補尋覓合作商機

 

站在辦公室的窗口,曾盛明望向遠處星羅棋佈的廠區,拔節生長的高樓,思緒萬千。

 

在寧波已有21年的臺商曾盛明,是金豐(中國)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登陸投資興業的早期臺商。他回憶道,當初剛剛開放的大陸市場擁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想試一下大陸的‘水溫’”,於是懷著衝勁漂洋過海而來。

 

彈指一揮間,曾盛明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如今的他已然紮根這片熱土。“兩岸語言相通,同根同源,無論是生活還是創業都很容易‘進入狀態’。”

 

同樣,來寧波已有15年的楊楨堂也親身體會到這裡的發展變化和無限商機。

 

東毓(寧波)油壓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楨堂表示,公司在台灣設有研發中心,大陸則作為生産基地,有利於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台灣土地資源少,而在寧波則能夠坐擁36000平方米的廠區面積,兩岸合作互補性很強,來大陸投資興業大有可為。”

 

此外,寧波政府服務和政策扶持潤物細無聲,為臺企發展保駕護航。

 

亞德客國際集團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懷文告訴記者,亞德客擬投資15億元擴建新廠區,將企業的銷售總部放在寧波。“除了寧波的區位優勢外,政府對企業的貼心服務和辦事效率是集團追加投資的一項重要考慮因素。”

 

同樣,立足寧波鎮海的曾盛明也感慨自己選對了地方,“在轉型升級的態勢之下,當地政府積極推動企業信息化轉型,幾年來,企業共拿到政府相關補助和獎勵近70萬元,超過了企業在信息化設備上的總投入。”

 

如今,感知到了寧波以及大陸經濟發展的新脈搏,越來越多的臺商將腳步實實在在地,踩在了這片活躍的土地上。

 

“企二代”陳逸凱十多年前就追隨父親腳步來寧波打拼,他坦言,近年來,看到寧波不斷崛起的新産業、不斷涌現的商機,驚訝于這樣的發展速度之餘,更倍感振奮,他已將大陸作為實現自己事業理想之地。

 

“我現在一年回台灣4次,一次不超過一個星期。”如今,作為寧波卓新通訊接插件有限公司協理的陳逸凱,已將妻子及孩子都接到了寧波,成為了這片土地上拼搏奮鬥的“新寧波人”。

 

臺商融入大陸轉型升級浪潮 不再“逐水草而居”

 

圖為寧波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 李佳赟 攝

 

不再“逐水草而居”

 

臺企融入大陸轉型浪潮

 

長久以來,臺商投資大陸普遍採取“台灣接單、大陸生産、海外銷售”模式,憑藉大陸低廉的土地、人力和環境成本,在需求強勁的外銷市場中獲利。

 

但大陸經濟在歷經了長時間的高速發展後,如今面臨下行壓力,在大陸的台灣企業也因此深陷轉型升級的陣痛中,舊有經營模式面臨嚴峻挑戰。

 

在重壓之下,不少臺企紛紛向人工更為低廉的東南亞各國轉移。

 

但在寧波紮根21年的臺商曾盛明看來,大陸仍是自己投資佈局的首選。他表示,“我曾經去東南亞等地考察,發現當地缺乏完善的産業供應鏈,市場也不成熟,根本沒有生意。”

 

“大陸有十幾億人口,市場規模比東南亞大得多,機會也多得多,雖然近年來大陸生産成本在上升,但東南亞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且大陸産業配套比東南亞國家更齊全,優惠、扶持政策更加到位。”曾盛明説。

 

誠然,不少臺商已意識到,在轉型升級浪潮中,臺商想要破解困局,就要改變陳舊發展模式,深化與大陸産業融合,而不是一味追逐低廉成本、“逐水草而居”。

 

在寧波奉化,全球市場佔有率排名前五位的寧波亞德客自動化工業有限公司就坐落於此。走進這家台資企業的車間,映入眼簾的是全自動生産線上機械手臂自行運轉的忙碌景象,抓取、打磨、成型、放置……95秒內,一個氣缸部件毛坯變成了成品。

 

亞德客國際集團大陸事業群總經理李懷文説,由於導入半自動化生産模式,基本消化了人工成本上升帶來的負面影響。與手工操作的傳統流水線相比,每台機械手臂每天的産能為3800套氣動元件,用工減少一倍多,生産效率提高了30%。

 

在産業轉型升級的時代召喚下,不少臺企還切換到“智慧化工廠”模式,“瞄準“互聯網+”背景下的市場商機。

 

走進金豐(中國)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的廠區,車間墻上、設備上、辦公室裏,處處可見張貼的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作業程式、設備説明書、視頻等資料都一目了然。

 

除了用於管理,金豐還把信息技術融入産品研發,為每台機器裝上SIM卡,機器運行時的電壓、産量、溫度等信息實現同步向業主和金豐移動終端發送,客戶可以實時監控,公司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對機器運行的異常情況發出預警,並可主動就近提供售後服務。

 

對於企業的“互聯網+”觸電之路,“掌門人”曾盛明坦言,這是為了主動融入大陸新的發展戰略。

 

曾盛明告訴記者,“近年來,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公司也要不斷提升産品附加值,用增值服務讓産品更具競爭力。”曾盛明表示,轉型之路令人期待,今年公司的營業額預計同比增長要超過6%。

 

無疑,對於“曾盛明”們來説,仿佛迎來了又一個春天。不再逐水草而居,紮根大陸廣闊的發展腹地,大陸對臺商的吸引力正從“成本”向“市場”轉移。

 

臺商融入大陸轉型升級浪潮 不再“逐水草而居”

 

圖為寧波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 李佳赟 攝

 

臺商“創二代”創新接棒

 

甬臺涌現合作新業態

 

隨著新老臺商交替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臺商二代”開始活躍于兩岸經濟舞臺,在寧波的臺商影子也越來越活躍,越來越年輕。

 

在寧波市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台灣“創二代”紀正義告訴記者,跟父輩專注于製造業不同,他們的4人“創客”小團隊則希望往智慧化設計方向發展,在傳統製造業的價值鏈上融入“智慧因子”以提升附加值。

 

在紀正義看來,台灣在經營管理、文化創意等領域具有發展優勢,而寧波擁有豐厚的製造業基礎,兩者結合會碰撞出激情的火花,為經濟轉型注入創意和活力。

 

如今,在寧波的文創、新材料等新興業態領域,處處可見臺企臺商的身影。寧波奉化的甬臺眾創小鎮,正加快引入台灣關於智慧農業、生態旅遊、文創設計等優質項目落戶。而最近奠基的奉化兩岸城曦文創生態園,更是吸納了蔣友柏的常橙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意經濟”的力量正蓄勢待發。

 

不止於此,在醫療領域,甬臺合作也同樣風生水起。2015年,首家“兩岸合作、公辦民營”的公立醫院——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東部醫院正式運營,該院委託台北醫學大學運營管理,引進台灣成熟的醫院營運經驗。

 

開放式掛號臺、診間護士、社區義工……醫院內充滿了“台灣元素”。李惠利東部醫院執行院長許南榮介紹,醫院致力於為病人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將醫學倫理、人文藝術、小區服務導入整體醫療體系,希望能夠激蕩開寧波公立醫院改革的一池春水。

 

隨著新業態蓬勃興起,甬臺合作持續深入,截至2015年底,寧波市累計批准台資企業2521家,總投資218億美元,合同利用台資佔寧波市引進外資總量近20%,佔浙江省利用台資總量近1/2,成為浙江省臺商投資最為集中的地區。

 

寧波市臺辦主任施金國在表示,為進一步加強與台灣的經貿合作,寧波搭建了許多合作平臺,比如台灣農民創業園、寧波和台灣共同合作的商貿示範區等,同時在進一步落實措施、加強服務等方面也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

 

在政策之風的勁吹下,在産業格局的帶動下,甬臺之間繼續打開深度合作的新局面。在“2016浙江·台灣合作周”寧波專場活動啟動儀式上,常橙品牌策劃諮詢有限公司中國大陸地區總部項目、敏實集團智慧裝備(工業機器人)等5個甬臺合作項目簽約,總金額近2億美元。

 

寧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奕君説,寧波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甬臺經貿合作,並願意為甬臺經貿合作創造更好的氛圍、營造更優的環境,希望廣大台灣朋友積極投入甬臺經貿交流合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中新網寧波9月27日電(記者 李佳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