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振興中華“中國夢”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發動華僑成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在為興中會起草的章程中他明確提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首次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他領導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國,為實現建立一個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中國,制訂了政治、社會、經濟、法律等全面推進中國近代化的理論和方案,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求索。

 

正如孫中山所説的:“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我們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世紀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為此,孫中山不斷思考、反復實踐、不屈不撓、愈挫愈奮,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畢生追求的夢想併為此而奮鬥終身!

 

這,就是孫中山振興中華之“中國夢”。

 

檀香山與興中會成立宣言

檀香山與興中會成立宣言

 

孫中山振興中華“中國夢”之起源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列強紛至遝來,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社會矛盾叢生、步步激化。中國各階層的有識之士不斷嘗試著救國救民之路的探索,從魏源、林則徐的“開眼看世界”,到早期維新派關於中國的改良 ,再到洋務派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改革,種種探索和努力都未能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局勢。

 

貧窮落後的翠亨村

貧窮落後的翠亨村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誕生於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當時,中國和世界都處於激烈動蕩的年代。孫中山家境貧窮,父親孫達成是一位普通農民,孫中山從小跟隨父親在田裏耕作,深知中國農民生活的不易。“天下安危,匹夫有責”,目睹山河破碎、列強蹂躪,還有專制政府的朽敗無能,強烈的愛國激情促使孫中山不斷思考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命運與出路。

 

1894年10月和11月出版的《萬國公報》刊登的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1894年10月和11月出版的《萬國公報》刊登的孫中山《上李鴻章書》

 

孫中山最初將改革救亡的希望寄託于清廷,即以改良的方式實現國家振興。1894年春,孫中山在翠亨家中起草《上李鴻章書》,提出“富強之本、治國之道,不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關鍵是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主張。青年孫中山滿懷對重振國家的熱烈期盼和對清廷改革的殷切期望,與陸皓東攜前往天津求見李鴻章,當時中日戰爭即將爆發,李鴻章對這一上書未加理會。孫中山上書未果,這使孫中山意識到要改造中國,必須先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發動華僑成立了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他在《興中會章程》中寫道:“我中華受外國欺淩,已非一日”,“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我中華五金之富、物産之繁。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這充分表達了一位愛國志士的滿腔悲憤和強烈的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

 

早年接受的西方教育和國外生活,使孫中山對中國的貧窮落後有著非常強烈的感受,但他並未因此而有半點民族自卑感,更沒有絲毫拜倒在洋人面前的奴顏媚骨。相反,他始終對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充滿樂觀和自信,認為只要善於向西方學習,中國就能夠實現富強,不僅能夠迎頭趕上歐美強國,而且還可以“駕歐美而上之”。在《興中會章程》中,孫中山寫道:“以(中國)四百兆人民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本可發雄,無敵于天下”,只要“舉國之人皆能通曉”和“切實講求當今富國強兵之學,聯智愚為一心,合遐邇為一德,群策群力,投大遺艱,則中國雖危,無難挽救”。

 

興中會誓詞

興中會誓詞

 

孫中山在提出“振興中華”口號的同時,還闡述了如何“振興中華”的問題:第一,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扶大廈之將傾”,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第二,要“振興中華”,就必須進行反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統治,使中國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第三,要“振興中華”,就必須向西方學習,發展經濟,進行政治革命,“創立合眾政府”。

 

孫中山振興中華“中國夢”之理論與實踐

 

1897年3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國的現在與未來》一文,闡明“革新黨”的任務是進行改革,實行政治革命,為掃除腐敗政治和發展經濟開闢道路。1904年8月,孫中山在美國聖路易用英文撰寫《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宣傳革命救國主張。1905年11月26日,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詞中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1906年,孫中山主持制定了《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指出目前任務“于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外,國體民生尚當與民變革,雖緯經萬端,要其一貫之精神則為自由、平等、博愛。”

 

孫中山的“中國夢”之目標

孫中山的“中國夢”之目標

 

同盟會成立後孫中山在國內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如惠州三洲田起義、1907年孫中山、黃興領導鎮南關起義等。儘管這些起義都相繼失敗,但孫中山並沒有為此而氣餒。在孫中山的鼓動下,大家決定在廣州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起義,但因寡不敵眾最後失敗。戰後,革命黨人收集了七十二具戰死烈士的屍體葬于黃花崗,因這次起義是陰曆3月29日發動的,所以被稱為“三﹒二九武裝起義”。起義儘管失敗,但卻鼓舞了中國人民,革命繼續向深入發展。同時,也給了孫中山更多的啟示。

 

1911年10月,湖北的革命黨人趁清廷調兵鎮壓四川保路運動,後防空虛的時機,準備在武昌舉行武裝起義,10月10日,起義爆發,11日天明革命軍攻佔湖廣總督督署,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十四個省宣佈獨立,形成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勝利後,革命軍在武漢成立了湖北軍政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告捷,革命火種迅以燎原之勢遍燃全國,有14個省在不足60天裏先後宣佈獨立。孫中山日後書寫行書斗方“四方風動”,以志紀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告捷,革命火種迅以燎原之勢遍燃全國,有14個省在不足60天裏先後宣佈獨立。孫中山日後書寫行書斗方“四方風動”,以志紀念。

 

孫中山在《大總統誓詞》中指出:“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

孫中山在《大總統誓詞》中指出:“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

 

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辛亥革命掃除了中國人民實現振興中華“中國夢”的第一個重大現實障礙——清王朝。這次革命作為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亞洲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取得了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的歷史,以其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革,中國社會舊有的、經營數千年之久的封建統治秩序被完全打亂,並促使中國完成了由王朝國家到民族國家的歷史跨越,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崛起的起步。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

孫中山的《實業計劃》

 

孫中山振興中華“中國夢”之與時俱進

 

孫中山振興中華的“中國夢”,不僅在於實現民族獨立的革命實踐,還在於倡導實業救國,規劃中國現代化發展藍圖。孫中山在尋找挽救民族危亡道路的同時,依然對未來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進行熱忱地關注與思考。即使在被通緝而流亡的“頓挫”時期,他仍不忘考察各國情況以為中國現代化建設之借鑒。在認真總結各國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狀況,經過精心籌劃編制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實業計劃》,第一次提出了以實現工業化為目標的經濟現代化構想。在這部計劃中他提出了進行鐵路、港口、 石油、鋼鐵、機械、建築、紡織等部門的大規模建設,與此同時他還強調造林、開荒、興修水利等具體措施。這一系列方案是他解決民生問題、實現國富民強、全面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具體構想和發展藍圖,代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同時體現了他的宏偉氣魄和遠見卓識。

 

孫中山在晚年又將目光轉向新生的蘇維埃國家,他熱情地讚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強調 “以俄為師”,並將新生的中國共産黨和國際共 産主義力量引為知己,真誠地向蘇俄學習並同中國共産黨進行密切的合作,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三民主義的內涵,將中國革命民主派的革命理論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確立了“聯俄、聯共 、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為了改變中國衰敗落後的命運,擺脫民族危機,實現中國的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實現心中振興中華的“中國夢”,孫中山貢獻出畢生的精力!

 

(作者:郭丹玲)

 

參考文獻:

1.陳錫祺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91年8月第1版。

2.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1年2月第1版。

3.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2年7月第1版。

4.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等合編:《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1985年3月第1版。

5.楊碩:《孫中山與中國夢》,《青年與社會》 2014年10月。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