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歲中文拼音之父周有光:111歲等於1歲 一事無成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1-14 16:06:46 | 來源: 華西都市報 |
周有光在家過111歲生日。
他是銀行家、著名經濟學家,後來他對語言文字感興趣,又成了語言學家、文化史專家。他發明瞭中文拼音,解決了我們識字讀字的煩惱,他就是周有光,被稱為“中文拼音之父”。
13日,周有光先生迎來了111歲(虛歲)壽誕,人們紛紛在網上祝他生日快樂。
沒有誰的生日,如他這樣被人惦記。周氏有光,成了人們心中的一盞明燈。“一百一十一歲等於一歲”
111歲,周有光依然豁達、堅強。
他思考著國家、世界和人類的未來。在電視新聞上得知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事件,他讓保姆喊相熟的編輯來家裏交流看法。晚上精神好的時候,他也會看一點電視劇,比如《大秧歌》、《羋月傳》。
對於自己的高壽,周有光曾在自己的著述中寫道,“我以前説過‘上帝把我忘記了’,把我遺忘在世上了。感謝上帝,讓我在這個年紀還有一個清晰的頭腦和思考能力。雖然我對個人生與死早已淡薄,但我所記憶的歷史還在前行。”就在幾日前,周老曾對前來北京看望他的老家常州市領導幽默地説:“一百一十一歲等於一歲,一事無成,很可惜的一百一十一歲。實在沒有多少話講,要少講空話。”
111年前的1月13日,周有光出生在江蘇常州青果巷。經歷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四個時代,一生見證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見識、學識非一般人所能比,有“百科全書”之稱。壽過期頤之後,他仍保持強烈的文化意識和探索精神,筆耕不輟,思考不斷,這也讓他在晚年聲名日隆,受到越來越多的文化界人士的推崇。
“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
周有光一生分了三個階段:50歲以前他是個銀行家;50歲到85歲,他是語言文字學家,他的精力都傾注在語言學上;85歲以後,他是啟蒙思想家。1988年12月31日,82歲的周有光退休,但仍繼續工作。三年後,他正式離開工作崗位。
85歲後的周有光潛心思考和研究文化學、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等宏大問題,並撰寫了大量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文章和讀書劄記。100歲時,他出版了《百歲新稿》,104歲時出版《朝聞道集》,105歲時出版《拾貝集》。110歲出版《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兼有理性、嚴謹和人本主義關懷的思考,讓此前一直作為專業知識分子的周有光在公共思想領域很快引起了讀者的矚目,“世界公民”的自我定位,對世界主義的弘揚,使他的思想,卓爾不群,備受學界推崇。
這位出生於清末的百歲老人,歷經世紀滄桑,近些年反復提倡要有世界觀,擴大世界觀,強調不能以中國的眼光看世界,而要“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國”。
對話對話/周有光外甥女毛曉園:舅舅長壽,在於積極、達觀的心態
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曉園女士,是一位高級工程師。是周老在北京為數不多的親人之一,與周老感情深厚。
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也通過電話,再次聯繫到毛曉園。
華西都市報:毛老師好。2015年1月13日,周老110歲生日時,當時您説:“2014年,我舅舅過得確實比較辛苦。”一年又過去了。2015年這一年,周老的健康狀況怎樣?
毛曉園:2015年對舅舅來説,是更辛苦了,人清瘦不少。舅舅經歷了胃部大出血、胰腺和肺部感染,幾次收到病危通知書。可以想像,他經歷多麼大的身體和精神折磨。但6月以後,他開始慢慢恢復過來。醫生都説,這是一個奇跡。
華西都市報:周老現在狀態怎樣?聽説他現在還很關心國際大事,偶爾還會看電視劇?
毛曉園:他聽力不大好了。但是他能看見電視字幕。他最愛看的是新聞,看到巴黎發生恐怖襲擊,還讓保姆打電話喊相熟的編輯張森根、葉芳來跟他聊天、交流。有時候晚上精神好,還會看看電視劇解解悶。比如他看一些《大秧歌》,説“蠻好看”。《羋月傳》也會看一點。
華西都市報:今天(1月13日)是周老的生日。家裏人給他有慶祝嗎?
毛曉園:家裏人沒怎麼給他做壽。老家常州的人,對舅舅非常好。每年都有家鄉的人,送來一桌菜和蛋糕來給舅舅過生日。我們會去舅舅家一起吃。今年還給他戴上了生日小帽子,點蠟燭,他蠻高興的。雖然年齡大了,沒有多少精力待客,但他熟悉的人,家鄉人來了,他還是願意聊天的。
華西都市報:長壽的周老有什麼養生秘訣嗎?
毛曉園:完全沒有任何養生秘訣。舅舅從來不吃補藥。日常吃得比較清淡。他對運動也有自己的看法:一個人如果只知道鍛鍊肌肉,不鍛鍊頭腦,那又有多大用?我覺得,舅舅長壽的原因,主要在於他積極、達觀的光明心態。
周有光
生 辰:1906年1月13日出生地:江蘇常州青果巷職 業:中國著名經濟學、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原名周耀平,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奉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領域十分寬廣,研究的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周先生是中文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
周有光的只言片語
關於“口述史”
“我的口述史不完美,也不完整。我非常願意聽到不同的意見和聲音。我的口述如果能讓更多人關心中國的前途和歷史,那是我期望看到的。”
關於“全球化”
“農業化時代,安土重遷,沒有全球化。工業化時代,不斷擴大國際貿易,開始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穿透各國的國境界線,全球化一往無前。”
對於“西化問題”
“文化像水,是流體,不是固體;它永遠從高處流向低處;如果築壩攔截,堤壩一坍,就會潰決。文化有生命,需要不斷吸收營養,否則要老化,以至死亡。”華西都市報記者張傑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