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播中國文化的海外青年志願者一同跨年

海峽飛虹(記者 韓新忠):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特別是近些年來“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以及“1+16”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的不斷夯實,越來越多的青年志願者奔赴中東歐地區,通過教授漢語來搭建中國與這些國家之間各領域合作的文化橋梁。可以説,這些志願者已經成為了在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青年使者。本台駐波蘭記者走近工作和生活在羅馬尼亞的青年海外志願者,傾聽他們的故事和經歷,以及他們的新年願望。

 

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是和中國政法大學合作建立不久的一所年輕孔院,而同樣年輕的志願者絕對是這所孔院裏最朝氣蓬勃的群體。他們基本都是在校的大學生或者剛畢業不久的學生。至於當初為什麼選擇到海外來當志願者,雖然各自的具體情況不同,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讓羅馬尼亞人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當代的中國。正在布加勒斯特大學學習的李釗也是一名志願者。他説:“孔子學院是一個傳播中國文化的機構,布加勒斯特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了各類文化活動。包括展覽、文藝演出等等,傳播中國文化。我是這裡的一個留學生,每次他們有活動,我都會來參與,幫一些忙。慢慢我覺得這個集體做的事情很有意思,它讓外國人改變了對中國和中國人的看法,讓他們知道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很有魅力。也讓他們理解到中國文化是和諧的文化,我們可以共存、共同發展,共同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然後我就想,如果我也能加入到這個家庭中來,我是不是也能做一些事情。”

 

在海外志願者的經歷也讓這些年輕的學子得到了很多不同於其他同齡人的收穫,有了這番經歷志願者們更加具有獨立生活的經驗、開拓的視野和身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來自浙江農林大學的李瑞紅説:“身處國外,才能感覺到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和國內感受到的是不一樣的。有一個歐洲很著名的指揮家,他現在已經70多歲了,跟我學漢語。他經常會告訴別人,漢語是未來的語言,是一定要學的,未來都需要會中文。他還説,漢語中國的經濟、發展都是勢不可擋的。我們出來之後才深刻感受到身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這和在國內體會到的是不同的。”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曾風靡一時的網絡名言也正好可以表達這些志願者的感受。來自中國政法大學的鐘濠洋認為,當志願者的經歷讓他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有了重新的認識。他説:“原來在國內看到的和接觸到的都是身邊的朋友和師長,他們的教導都是局限于他們的生活環境,但是他們大部分都是在國內的,是國內的經驗。這次自己出來可以多看看,多了解一下國外的風土人情,社會現狀。未來我可能就不會像他們預想的那樣,從事他們想要做的工作,未來也可能從事一些國際化的業務。”

 

當然在擔任一名海外志願者的過程當中,還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他們也收穫了溫暖和友誼。來自重慶師範大學的劉洋説:“前段時間我的kindle 丟了。它是我男朋友送我的,對我有很重要的意義,可是有一天,我的kindle 不見了,而且那段時間特別想家,這些事情交織在一起,整個人就特別難受。後來我所在學校的孩子們和校長知道了這件事情,他們一起悄悄地給我準備了一個很大的驚喜。在聖誕晚會的時候送給我鮮花和禮物,打開一看竟然是Kindle。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該説什麼,真的不知道該説什麼。我原本以為自己只是一位普通漢語老師志願者,我所做的就是一個教師的本分,但是他們這樣對待我就像家人一樣。(在異國他鄉能感受到這樣的溫暖,任何語言描述都是蒼白無力的。)”

 

對於這些年輕的志願者,布加勒斯特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董京波説:“我覺得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們年輕。他們給人展示了中國年輕人的形象。例如公派教師一般會是四十、五十歲甚至六十歲都有可能。像他們這麼年輕的公派教師也很少。如果説念完博士就不是這個年紀了。年輕,這就是他們的優勢,也是他們不同之處。這些志願者展示了中國年輕人的面貌,也給他們自己提供了一個機會。這就是志願者和教師之間最大的一個不同的地方。”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些遠在羅馬尼亞的志願者們在2016新年到來之際也向祖國、向親人表達了祝福。正在布加勒斯特大學學習的志願者李釗説:“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希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作為一個漢語志願者教師,我希望孔院越來越順利、辦得越來越好,讓更多地羅馬尼亞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喜歡和認可中國文化。作為個人,希望自己的家人身體健康、一切順利,希望自己的學業、事業一切順利。”

 

2015年就要過去,2016年就要到來。當午夜的鐘聲響起,這些遠在在羅馬尼亞傳播中國文化的青年志願者聚在一起,一起倒計時迎接新的一年。從他們的熱情、活力與激情當中可以感覺到,這段經歷一定會在他們的記憶裏留下不能忘卻的一章。也衷心祝願這些年輕的志願者們新年快樂,取得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