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選舉制度漏洞百齣

美選舉制度漏洞百齣

10月8日,在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一些記者在媒體大廳工作。10月9日,美國總統候選人第二場電視辯論將在華盛頓大學舉行。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已進入了最受人矚目的總統候選人辯論環節。在最近的美國副總統候選人辯論中,主持人如此發問:為什麼60%的選民不信任希拉裏?為什麼67%的選民認為選特朗普很冒險?答案很明顯,在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民眾已經無從選出自己的總統。

 

在涉及美國的選舉制度時,美國人也迷惑不解:為何選舉中充斥著如此濃厚的金錢政治的味道和大量的人身攻擊?2016年美國大選兩名最不受歡迎候選人的橫空出世,應足以讓美國人反省自己的總統選舉制度是否是真正的民主。

 

漏洞一:不是每個人都能投票

 

雖然任何有投票權的公民理論上都可以獲得投票資格去完成投票,但美國大選為普通人投票設置了一些需要克服的障礙,這無形中抑制了很多特定人群的投票積極性,比如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居無定所的年輕人,對法律法規不熟悉的外來移民。根據布侖南中心的一份報告,在 2012 年大選中,各種限制讓超過 500 萬選民不能順利投票。

 

舉例來説,2002年的《幫助美國投票法案》規定,初次參加聯邦投票的選民,必須出示一定的身份證明,比如帶照片的證件,或者任何顯示有住址的電費帳單、支票、銀行結單等。雖然這個要求看似正常,但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並沒有全國統一的“身份證”。在政府頒發的各種證件中,稱得上基本證件的只有不印照片的“社會保障卡”。美國選民中大約有2100萬人沒有任何由政府頒發的帶照片的證件。雖然美國人可以用其他各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身份,比如駕駛證、學生證、寫有姓名住址的電費帳單等,但這些人絕大多數是屬於既買不起車、處於社會底層的少數族裔。

 

投票率低

 

除了部分選民投票權受到限制,註冊選民也不一定會投票。在多黨制國家,對執政黨和主要反對黨都不滿的選民可以將選票投給其他黨;在美國,這部分人只能採取“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態度,拒絕投票。美媒發佈的一項統計顯示,在參加投票的選民中,只有10%認為民主黨或共和黨能代表他們。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大選投票率只有50%左右,初選投票率更低,只有20%-30%。2012 年大選投票率達到歷史新高,也不過60%。“投票率低反映了美國民眾對政治制度的看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唐小松説,“很多選民看穿了美國政治的本質,認為選擇哪個黨都無法改變現狀,就開始轉向政治冷感。”

 

今年美國大選,特朗普和希拉裏首場電視辯論成了“揭短大會”:特朗普的“稅單門”“大嘴門”、希拉裏的“郵件門”“健康門”等醜聞持續發酵……兩人更多時間是在進行出格的人身攻擊,而非政策和執政理念的比拼。美媒近期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特朗普以註冊選民高達60%的不滿意度成為近25年來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希拉裏則以微弱差距緊隨其後。

 

唐小松認為,今年的投票率可能創下新低,“因為很多美國人無法在二人間作出抉擇”。“美國夢與社會現實差距日益拉大,但總統候選人都視而不見,這無疑會進一步挫傷民眾投票的熱情。”

 

漏洞二:初選制度未體現民意

 

2016年美國選舉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兩名最不受歡迎候選人的橫空出世,這讓許多美國民眾開始詬病美國總統大選初選制度。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刁大明表示:“産生希拉裏和特朗普的制度扭曲了民意的表達,這説明美國的初選制度和提名制度出現了問題。”

 

刁大明認為,由於黨內初選只有黨內的核心選民進行投票,更容易導致極端候選人的出現。今年美國大選,民主黨方面,希拉裏和桑德斯在民意方面的支持度差異並不大,但由於希拉裏是民主黨的“超級代表”,眾多黨內精英的支持讓希拉裏在初選中獲勝。但這個結果更多代表的是政治精英大佬們的黨意,而非民意選擇了希拉裏。而共和黨方面今年罕見地出現18個候選人,特朗普在2月份4場初選中贏下3場,一舉成為公眾焦點。隨著候選人逐漸退選,特朗普成為別無選擇的選擇,其實本身也是一種“民意的扭曲”。

 

抹黑一貫是大選政治的副産品,候選人慣於利用一切手段抹黑對手,以提高自己的支持率。唐小松表示,初選階段黨內候選人鬥爭越來越不擇手段的現象也在綁架民意。比如説,就在7月民主黨即將正式提名希拉裏為總統候選人之際,維基解密公開了19252封絕密郵件,揭露希拉裏操縱黨內初選,設計讓桑德斯出局。希拉裏打算就桑德斯是否相信基督教、以及是否為無神論者等宗教信仰問題給他下套,甚至勾結羅德島政府將桑德斯往死裏打。有這種“黑金政治”存在,美國大選的初選結果自然無法體現民意。

 

此外,總統候選人身份近二十年來逐步呈現出“家族化、集團化、貴族化”的特點,讓選民無從他選。

 

唐小松表示,不管是出身政治名門的布什父子和克林頓夫婦,還是出身商業巨頭的特朗普,都代表了利益集團而不是民眾的利益。“現在大選比的是誰更有錢、比誰家族體系更龐大,美國選舉環境正在不斷惡化。”

 

漏洞三:選舉人團“贏家通吃”

 

美國總統選舉採用的“選舉人團”制度也備受詬病:選民投票選的並不是總統,而是幫代表他們投票選總統的選舉人。按照美國的選舉制度,全美共有538張“選舉人票”:參議員100名、眾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美國50個州每個州都有2名參議員;眾議員按人口的多少産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除緬因州、內布拉斯加州外,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若贏得了這個州的多數人投票,就算贏得了該州所有選舉人票,這被稱為“贏者通吃”。

 

唐小松表示,選舉人為了自己政黨的利益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依照選民的意願來投票,而是投給自己的政黨。這樣就可能出現候選人贏了全國按人頭計算的普選票,卻因選舉人票沒過半而輸了大選的現象。比如説2000年美國大選,在全國人頭票中,民主黨候選人戈爾比共和黨候選人布什多出50萬張,但由於布什在佛羅裏達州贏了戈爾幾百張人頭票,布什就贏得了該州的全部25張選舉人票,因而使他的選舉人票在全國超過半數從而當選總統。

 

刁大明認為,在選舉人團制度下,小部分人決定了總統大選的結果,而非主流民意。一般來説,兩黨的票倉比較固定,候選人主要在搖擺州進行拉票,這就産生了一個問題:人口比例更大的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票倉)、得克薩斯州(共和黨票倉)沒有説話權,人口比例較小的搖擺州反而獲得更多關注。

 

《紐約時報》也曾在多篇文章指出:選舉人團制度是“荒唐的”,違背了“一票一人”的原則,可能會引發制憲危機和法制危機,並呼籲廢止現行的做法。

 

漏洞四:投票或存舞弊

 

美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但其總統大選的投票過程也無法保證萬無一失。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報道,雖然美國已有42個州採用計算機投票技術,但官員們擔心出現電力不足影響電腦程式這類問題,計算機專家們也不能肯定電子投票能否正確地列表顯示投票結果。投票專家還認為,網上投票非常“容易被駭客篡改”,因此美國現在的選舉投票方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脆弱。“投票人什麼也決定不了,計票的人或機器卻能決定一切。”

 

不少團體曾對美國大選的公正性提出質疑。此前,一個由律師、外交官和民權領袖組成的歐洲觀察團在走訪5個關鍵州後,認為美國選舉的公正性仍隱藏著危機,包括投票機制不夠透明,以及由黨派色彩濃厚的官員監督選舉等,都是弊端。

 

該組織表示,美國許多州雖然引進觸控式投票機,但由於無法産生可供選民查證的投票記錄,透明度明顯不夠;密蘇裏州州務卿布朗特是選舉監督人,也同時是州長候選人,球員兼裁判讓人質疑。

 

漏洞五:富人的遊戲

 

“兩樣東西對美國政治十分重要:第一是金錢,第二還是金錢。”美國前參議員馬克·漢納曾説。金錢氾濫可以説是美國總統選舉最飽受指責的一個方面。雖然美國憲法規定,出生在美國、年滿35歲、在美國境內居住滿14年者都有資格成為美國總統,但鉅額競選費用卻將很多人限制在競賽場之外,讓窮人望而卻步。

 

刁大明表示,美國總統選舉是典型的金錢政治,金錢在其中起著很大的作用,並很大程度決定了大選的最終結果。比如説,桑德斯雖然獲得了破紀錄的小額捐款(325萬美元),但他依舊在初選中輸給了依靠大財團、更財大氣粗的希拉裏。德國商報的統計顯示,近50年來美國總統大選的獲勝者均是籌款最多的候選人。

 

記者觀察

 

互揭“黑料”的選舉非真民主

 

作為美式民主最大秀場的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兩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裏互揭“黑料”,讓美國民眾的困惑與無奈與日俱增,也讓美國驕傲的選舉制度一再蒙塵。

 

從宣佈參選總統起,特朗普一再指責黨內對手和希拉裏是老油條政客、高高在上的建制派,利用美國選舉政治“作弊制度”撈取利益。希拉裏私設伺服器處理機密公務的郵件門、班加西事件、天價演講、預選階段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偏袒、遲遲不肯公開的健康信息……確實給對手留下了“鑽漏洞”的把柄。然而,特朗普也不是什麼“好貨色”。過去一週,他被曝大鑽稅法漏洞,申報逾9億美元年度虧損得以避稅18年,特朗普基金會也被發現未按紐約州法律作為年募善款逾2.5萬美元的慈善機構註冊,以避開審計監督。此前,因2013年向支持佛羅裏達州檢察長帕姆·邦迪的政治團體非法捐款,特朗普基金會已受重罰。

 

本來,選舉的意義在於為解決事關國家發展的嚴峻現實問題注入推動力,過程漫長、環節複雜的選戰本應該成為各種制度弊端、種族矛盾、社會裂痕大曝光的時機。然而,特朗普和希拉裏採取的競選戰略不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而是互揭“黑料”,意圖抹黑對方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他們可能是競選方面的高手,卻不一定能承擔政治人物的使命,這讓人不得不懷疑美式民主的效力。也許,美國是時候收起其作為“民主導師”的傲慢了。(鄭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