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餐的日本匠人解讀匠人精神

海峽飛虹報道(駐東京記者 朱曼君):來自西方的法餐和來自東洋的匠人精神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然而,一位日本法餐廚師卻成功地把匠人精神引入法餐製作,不僅如此,他還從自己的角度闡釋了對匠人精神的理解。那麼到底什麼是匠人精神呢?日本著名法餐廚師和飯店經營者平松宏之近日接受了本台記者的專訪。

 

説到日本的匠人精神,更多的國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對傳統的執著和對極致的追求。這兩點,平松宏之都做到了。他説,“既然決定要做法餐,我就想要做到極致。這才有了現在的我。我一直對我手下的廚師和我的學生説,你們的廚藝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該開始培養人了。做飯的人不能只會做飯,還需要努力地培養新人。唯有這樣,自己的店裏才能有更多手藝出眾的廚師,下一步就是給這些廚師提供舞臺,這樣也就有了一家新店。”

 

平松宏之19歲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法餐廚師,在餐廳打工8年至27歲,他遠赴法國學習正統的法餐製作。1982年,平松在東京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店。他説,“那時候,只有我和我老婆,外加兩個僱員,只有24個坐席的小店。1988年我把店擴建,那時就有了60個坐席,之後一點一點發展,到了有20家店面的時候,我實現了全世界首個高級飯店的上市。之後,營業規模又一點點擴大,我最自豪的是,我所有的店都可以盈利。現在,除了飯店,我也開始涉足酒店的經營。”

 

如今,平松已經擁有34家餐廳,他甚至把店開到了巴黎,餐點的品質得到了以挑剔著稱的法國人的認可。平松的飯店集團目前在東京上市,市值達到300億日元,集團每年銷售額高達120億日元,可以實現盈利25億日元。目前,平松的公司正在積極進軍酒店業,到今年年底,集團將建成3家新酒店。

 

平松説,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功,是因為他一早就認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會做飯的廚師有很多,會經營飯店的人也很多,但是既會做飯又懂經營的人卻鳳毛麟角。我覺得要左手握有廚藝,右手懂得經營,因此,這兩方面我都下了很大的功夫,這也讓我十分自豪。”

 

“擇善固執,追求盡善盡美”是平松對於匠人精神最基本的理解。在他看來,匠人精神無處不在。他説,“今後日本農業將會迎來重大的改變,比如加入TPP和其他各種貿易協定之後。這就需要日本的農戶要發揮匠人精神,生産有特色的農産品,增加産品的附加值,這才是日本今後農業能否繁榮的重要看點。”

 

在平松眼中,匠人精神也並不局限于日本,中國同樣有匠人精神。“中餐和法餐是料理的兩極,兩方面都學習了並且進行綜合,這才有了平松料理。比如中餐是絕對不會生吃食物的,東西焯的少,更多的是過油,讓食物的鮮美濃縮。而法餐則很少過油,更多是焯,因此味道比較清淡,需要醬汁。這兩極很有趣,所以説中餐也是一種匠人精神,歷經中國4000年曆史淬煉的料理是很了不起的,全世界也是獨一份。”

 

然而如果把匠人精神僅僅詮釋為“不改初心和對品質的精益求精”,又難免顯得有些膚淺了。平松目前受奈良縣政府託付,成為當地一家大學的校長,這所學校主要教授廚藝和農業技術。按照常理,早已功成名立的平松原本無需在東京和奈良兩地奔波,畢竟年過花甲的他已經到了頤享天年的年紀,但平松卻説,是一份對社會的“義”讓他毅然接受了新的挑戰。“我想,這大概是我最後需要完成的工作吧。我現在已經64歲了,還能工作幾年我也不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説,我是在報恩,對年輕的廚師,對農戶們。向他們傳授我的經驗,這是我必須完成的工作,也是我對這個社會表達感謝的形式,用日語説,就是‘義’。”

 

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對社會的感恩和回饋,這就是平松宏之向記者展示的匠人精神,而這種精神對於今天的中國社會也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