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比日本核災食品更恐怖的是臺當局的模糊態度

臺媒:比日本核災食品更恐怖的是臺當局的模糊態度

 

民眾在百貨超商內選購日係泡面。(圖片來源:台灣《中時電子報》)

 

日本核災食品開放在即,要如何保障民眾的健康,臺當局“衛生福利部”打算增加7個邊檢人力,來應付後續龐大的日本食品進口量,實務面來看根本就是杯水車薪。面對日益沉重的進口量,與其增聘人力稽查,不如比照基改食品模式,設置專門食品標示規範,不讓消費者無所適從,也能明確了解風險。

 

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指出,站在食品安全的角度,調整管制措施,加強抽驗,以食品安全的角度為民眾把關,讓完全沒有疑慮的日本産品進口,是臺當局責無旁貸的工作。且因台灣人對於日本制産品的接納度高,一旦開放核災地區食品進口,進口量只會愈來愈多,臺當局無論增聘7人、70人、700人都是不足的。

 

再加上,即便能夠做到逐批查驗,也沒有人可以保證完全沒有漏網之魚。與其將保護消費者的措施寄望在最末端的稽查,不如溯源管理,要求公開産品源頭,強化食品標示,才是最徹底的解決之道。

 

此外,臺當局也應強化與日本地區的資訊同步化,定期上網公佈日本地區各地農産品的風險指數,以及該項農産品銷售地區等相關資料,提供民眾更公開透明的食安訊息。

 

過去,民眾也曾因基改食品感到恐慌,現在則設置了明確的食品標示規範,從食品包裝、店面標示都清楚揭露,消費者一眼就能辨識,進而選擇。因為資訊公開透明,民眾對於基改食品的疑慮慢慢的降低,爭議也逐漸降低。

 

害怕、排斥是來自對未知的恐懼,臺當局態度倘若持續模糊,只會增添消費者心中疑慮,若願坦誠面對、公開,核災食品上的面紗一旦掀開,一點也不令人恐懼。(高旭)中國台灣網11月8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