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革命的樞紐——晚晴園

晚晴園是一座紅色尖頂的兩層樓房,正面呈“凸”字形,門窗都呈拱形,房檐飾以木制廊花,水槽沿墻柱而下,是19世紀末期海外華人的典型別墅。晚晴園與近代中國跌宕起伏的革命氣脈相連,是當年同盟會南洋分會的所在,也是孫中山九到新加坡,四次駐留之處。可以説,晚晴園成為孫中山革命的一個重要策源地,發揮了聯絡南洋僑胞、組織會黨、宣傳革命、策劃起義等多重功能。在中國近代史上,晚晴園對辛亥革命的貢獻,功不可沒。

 

此為晚晴園新貌,在前坪中是 孫中山的坐像。他身著唐裝,雙手輕按膝前展開的藍圖,目光炯炯有神。

此為晚晴園新貌,在前坪中是 孫中山的坐像。他身著唐裝,雙手輕按膝前展開的藍圖,目光炯炯有神。

 

“人間重晚晴”

 

晚晴園是潮籍殷商張永福于1905年初購買的供養母親的寓所。園名“晚晴”取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名句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寓意其母親安享晚年。

 

晚晴園前廊

晚晴園前廊

 

晚晴園講求對稱美,走廊寬闊,活葉窗板,通風設備良好,可防陽光和雨水的侵襲,適合熱帶的氣候。屋外園地寬大,樹木扶疏,地辟人靜,空氣清新。早期新加坡許多富有人家的住宅,都沿襲了這類的建築格式。

 

革命風雲際會之所

 

孫中山與晚晴園主人張永福的認識,純屬偶然。有一次,孫中山在閱讀報紙時,發現一份《圖南日報》印贈的日曆牌上赫然印著“忍令上國衣冠淪于涂炭,相率中原豪傑還我河山”的革命題詞。此外還有“自由鐘”及“獨立旗”插圖,旗上有“同胞國民萬歲萬歲萬歲”字樣,一股愛國豪情撲面而來。孫中山視愛國者為知己,故對辦報人張永福、陳楚楠等多有留意。

 

此為晚晴園舊顏,圖中草坪站立著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等六位聯合購回晚晴園的僑領。

此為晚晴園舊顏,圖中草坪站立著李光前、李俊承、李振殿等六位聯合購回晚晴園的僑領。

 

1905年7月初,孫中山從歐洲往日本,取道新加坡。在船上,經“四大寇”之一尤列介紹,孫中山與張永福、陳楚楠、林義順等革命志士得以認識。在交談過程中,他們對孫中山的風度與辯才印象深刻,更傾心於接受他的領導。

 

20世紀初,孫中山在海外策劃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運動,有兩個策源地,一個在日本東京,一個在新加坡,香港則作為兩個策源地的中繼站。

 

孫中山第一次下榻晚晴園是在1906年2月。當時,中國同盟會已于1905年在東京成立。此次孫中山到來,邀集新加坡革命黨的主要人士到晚晴園開會,經過討論協商,成立了南洋地區第一個同盟會分會——中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陳楚楠任會長,張永福任副會長。分會成立之時,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等12位創始會員在孫中山的見證下宣誓,認同“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等16字奮鬥宗旨。張永福在他的回憶錄《南洋與創立民國》一書中這樣回憶分會成立時的情形:“我還記得很清楚,孫先生……他自己先行起立,舉起右手,以最莊嚴的態度,在我們的面前宣誓……看著他宣讀誓書畢,永福、楚楠照孫先生儀式輪流去做。”就這樣,一股新生的力量誕生,於是,張永福決定將晚晴園借出,作為新加坡革命活動的總部。東南亞華人社會之革命黨的正式組織自晚晴園始。

 

此後三年,晚晴園不僅成為新加坡革命志士聚會的場所,也是整個東南亞華人革命黨的總機關。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黃興等近代風雲人物,在這裡商談國事,為推翻數千年的封建專制政權嘔心瀝血;同盟會黨章在這裡制定(由胡漢民起草),這份黨章成了日後東南亞各地同盟會分會的行動指南,孫中山領導的多次起義,如黃岡起義(1907年5月)、鎮南關起義(1907年12月)、河口起義(1908年4月)等,事前都是在晚晴園策劃的。晚晴園成為近代歷史風雲之所,革命志士抒發豪情、展現愛國抱負之處。

 

1908年,中國同盟會南洋總支部還是設在晚晴園。晚晴園成為東南亞一帶20多個同盟會分會的樞紐和中心,也是孫中山在東南亞鼓吹革命活動的大本營,它在歷次重大歷史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當年的晚晴園,一般有三四十位盟友在活動,聚集著愛國的一份力量。

 

以晚晴園為發展平臺,同盟會會員由富商延伸到中下階層,尤其是錫礦工人、橡膠工人特別多;組織據點從新加坡發展到馬來亞、暹羅(今泰國)、印尼、越南、緬甸等國。在宣傳方面,陳楚楠、張永福等人先後創辦《中興日報》、《陽明報》、《星洲晨報》等報刊,作為民主革命的喉舌,還與保皇黨的報刊展開論戰。他們以公開演講、戲劇演出等形式,號召民眾,爭取支持。

 

在孫中山逗留晚晴園時,他的日常起居很簡單,根據張永福的回憶是這樣的:

 

每日晨未餐前必先批閱友人遠來之信札,讀後隨著答覆,信中雖然無要事,亦無不答覆者。餐後稍息,又寫致各方面之書函,每至傍午,日必繕書十數封,凡晚餐客去後,即相約而弈,至深更乃輟,日以為常。

 

晚晴園的變遷

 

辛亥革命以後,張永福因支持革命,生意虧損,只得將晚晴園出賣給一位印度商人。印度商人買下後,並不住在這裡,園林逐漸荒蕪。1937年,新加坡六位有遠見的華社領導合力將晚晴園贖回。這六位華社領導都是種植業和樹膠業的翹楚兼銀行家,他們是:李光前、陳延謙、李振殿、周瑞獻、李俊承和楊吉兆。1938年,他們將晚晴園交給中華民國政府管理,並由當時的南京政府撥款修葺成昔日的樣子,同時向海外僑胞蒐集有關孫中山革命活動的文物、資料。

 

1942年2月,日本侵略者佔領新加坡,晚晴園被日軍充作通訊營部使用,所陳列的紀念文物、圖片,蕩然無存。日本投降時,晚晴園滿目瘡痍、四壁蕭然,甚至有崩塌之勢。

 

1946年,中國政府再次撥款重修晚晴園,供新加坡國民黨支部辦公之用。1949年,英國政府在外交上正式承認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允許國民黨新加坡直屬支部存在,並停止活動,晚晴園房地契交托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保管。至此,晚晴園再次處於荒置之中。

 

1964年底,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提議重修晚晴園,並同意李光前的意見,將晚晴園建築物作為圖書館及文物館,以紀念孫中山在新加坡領導革命運動的光榮史跡。1966年3月15日,修葺一新的晚晴園重新開幕,適逢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創立60週年,一併舉辦慶祝活動。1994年,晚晴園被新加坡憲報公佈為國家古跡。1997年,晚晴園進行重大裝修布展,並在2001年11月12日開幕,以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新形象與廣大公眾見面,展示孫中山的革命歷程和豐功偉績,供人憑吊。

 

從晚晴園的變遷中,我們看到了海外華僑義無反顧地為革命事業毀家紓難,他們團結在孫中山周圍,建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開辦報社、學堂,宣傳革命,籌措鉅款,支持孫中山發動武裝行動;接待和安置流亡海外的起義人士,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説“華僑為革命之母”。晚晴園見證著華僑滿腔的愛國熱情和他們追隨孫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的事跡。

 

(作者:佘鳳英)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