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入世滿15年 市場經濟地位遭“非市場”阻力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12-09 15:59:21 | 來源: 經濟參考報 |
今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期滿15年,理應獲得該組織框架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出於保護主義抬頭因素影響,歐盟、美國、日本官方表態以及部分商業團體呼籲反對中國獲得此待遇,並醞釀在多行業加收懲罰性關稅措施。帶有保護主義色彩的舉動不僅無益於全球貿易發展,還會損傷自身的經濟活力。在不利局面下,中國更積極地建設自貿區成為必要選項。
概念被偷換
歐美官員今年以來屢次發聲反對中國合理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希望藉此繼續對中國部分産品徵收懲罰性關稅。日本本週也追隨歐美基調,加入反對陣營。中國出口商面臨關稅成本增加的風險。這凸顯在經濟復蘇疲弱、就業增長不力情形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美國商務部長普裏茨克11月底公開表示,美國改變對中國是否已取得市場經濟地位的評估方式的時機尚不成熟,而且也沒有要求美國調整反傾銷稅計算方法的國際貿易規則。這顯示美方將不會如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公開回應稱,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與棄用反傾銷“替代國”做法是兩個問題,不可混為一談,美方不應繼續以“市場經濟地位”為名推卸本應承擔的國際義務。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規定,世貿組織成員應于2016年12月11日終止對華反傾銷的“替代國”做法。此後,世貿組織成員在對中國産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必須按照世貿組織通行規則,以中國企業的價格和成本為基礎確定傾銷幅度。
沈丹陽表示,這是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應該享有的權利,也是其他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必須履行的義務。這與中國是否滿足美國國內法關於市場經濟國家的判斷標準沒有關係。
他指出,中方已向美方多次就此問題重申了相關立場,美方應該非常清楚兩者之間的區別。中方呼籲美方如期、全面、徹底履行第15條義務,推動中美經貿關係的順利發展。
另外,歐盟委員會11月9日向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正式提交修改反傾銷法律制度的提案,意在通過偷換概念,令中國無法從“市場經濟地位”上獲得合理待遇。歐盟官員公開表示,將設計新的機制確保在與中國貿易時自身的貿易救濟能力。
日本最近的表態也顯示其追隨了歐美反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立場。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圍繞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協定中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日本政府日前確定了維持現狀、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國”地位的方針。對於中國的過度傾銷,日本將繼續維持易於採取提高關稅等措施的狀態。
文章稱,美國和歐盟顯示出反對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方針,日本將在應對鋼鐵等中國進口産品上與歐美保持一致步調。
業內人士預計,儘管反對雜音充斥在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道路上,且反對聲已不再是市場規則範疇,更多帶有政治傾向,但中國曲折獲得該待遇將是大概率事件。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剋日前在華表示,他預計歐盟將如期履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第十五條的規定,中國將不再被冠上“非市場經濟國”的標簽。
“我認為歐盟將履行第十五條的義務。中國將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不再被貼上’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標簽。但是歐盟反傾銷調查的方式會變化。” 伍德克説。
中國常駐日內瓦聯合國代表團副代表周小明日前對媒體表示説,“按正常速度,今年底很難完成,但該法案(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最終通過,預計是大概率事件。”
德國漢堡市長舍爾茨近日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歐盟認可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那對於漢堡來説將是個利好消息。
據《華爾街日報》文章稱,歐盟現在可以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是繼續在反傾銷案中使用非中國數據,和其過去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採取的做法一樣,或者引入一個新的框架﹐消除其在對待市場經濟體和非市場經濟體上的差異。
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堅持,世貿組織條款並不意味著中國“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原因很簡單,如果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要向中國徵收懲罰性的反傾銷稅的難度會大很多。
儘管遭遇美、日等國家反對,但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全球已有包括俄羅斯、巴西、瑞士、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80多個經濟體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北歐、英國以及荷蘭等歐洲國家也支持中國獲得市場經濟地位。
關稅壓力持續
業內人士表示,反對市場經濟地位只是名頭,許多發達經濟體為 “保護”本國産業,對中國進口産品持續施加關稅壓力是主要目的,並已醞釀多種措施進行貿易保護,以對“替代國”制度進行變相延續。
美國、日本、歐盟近期已開始出現具體政策苗頭,轉向對中國進口品調高關稅。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不顧市場經濟規律,競選期間主張對中國進口品徵收高達45%的關稅。分析人士警告,雖然競選口號距落實還有一定距離,但這也反映出下屆美國政府對中國貿易的態度。
日本財務省上月提出要修訂現行特惠關稅制度,修訂後,中國等5國出口日本的産品很可能從2019年起不再享受特惠關稅待遇。
歐盟委員會上月向歐洲議會和歐洲理事會提交修改反傾銷法律制度的提案,就是出於此目的。
歐盟委員會通過修改法案提議,不再使用“非市場經濟”和“市場經濟”這樣的名單分類,而是採取“國別中立”,側重於調查那些國內價格或者成本中出現“市場扭曲”的情況,比如政府干預;如果認定某國出口産品價格出現“市場扭曲”,則採用“與出口國具有類似經濟發展水準的恰當代表性國家”的數據來替代該國國內價格,進而計算傾銷幅度等。
歐盟委員會列出了一系列認定“市場扭曲”的因素,包括相關市場是否極大地由國有或國家控股的企業組成,是否存在國家“干預了價格或者成本”的情況,以及那些使國內生産者相對於外國同行獲得不公平優勢的政策。
歐盟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羅姆承認,以此計算的反傾銷關稅大致與目前水準相倣,在讓歐盟得以履行根據世貿議定書第15條規定所承擔義務的同時,仍能確保自身的貿易救濟能力。
另外,歐盟很多業界人士因與中國製造存在直接競爭關係,不僅反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還主張修改所謂的“從低徵稅規則”,並稱該規則導致歐盟徵收的進口關稅明顯低於其他地區。
根據當前的從低徵稅規則,歐盟在評估傾銷活動造成的損失時採用兩種標準。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歐洲對華政策部門負責人加斯珀斯稱,歐盟會評估傾銷幅度和傾銷活動造成的損失幅度,以低者作為徵稅依據。
總部在倫敦的諮詢公司Global Counsel LLP.合夥人亞當斯表示,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歐盟將修改從低徵稅規則,從而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更高的關稅。
歐洲鋼鐵業協會(Eurofer)希望盡可能少地應用從低徵稅規則。Eurofer總幹事埃格特稱,這會幫助歐洲鋼鐵行業。他表示,歐洲是唯一採用從低徵稅規則的主要貿易體。
根據歐盟委員會10月份公佈的一份文件,對於冷軋鋼,歐盟收取的關稅為21.1%;相比之下,美國對冷軋鋼收取的關稅平均為265.8%。歐盟對從中國進口螺紋鋼收取的關稅為22.5%,而美國收取的關稅為133%。
歐盟陶瓷行業也呼籲對中國進口商品增稅,歐洲陶瓷工業協會負責人巴蒂爾表示,對於消費品來説,17%的關稅太低,不足以真正對所有歐盟國家産生影響。他表示,該協會更支持對中國進口餐具徵收更高關稅。巴蒂爾稱,30%左右的關稅將更有效地抵禦來自中國的競爭。據悉,目前歐盟對中國陶瓷産品徵收兩項關稅:餐具類産品約17%的關稅,瓷磚類産品約28%的關稅。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除了鋼鐵和陶瓷業,歐洲太陽能電池板行業以及服裝和紡織行業可能會受益於歐盟對中國競爭性産品關稅上調。
另外,關於此次市場經濟地位之爭,歐美的擔心在於世貿組織條款中關於“替代國”制度可能終止。該制度允許進口國對來自”非市場經濟體”的商品,選擇具市場經濟地位的第三國同類或相似産品來計價。例如,在判斷中國的鋼鐵産品是否存在傾銷時,歐盟和美國不必考慮該産品在中國的實際價格,只需拿印度的同類商品價格參考。這種制度令中國商品很易被認定為傾銷或有政府補貼,從而被徵收懲罰性關稅。
歐美分析人士認為,若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體, “替代國”機制仍可延續。
有分析指出,“非市場經濟”條款是冷戰時期美歐等發達國家為遏制社會主義國家而炮製的,是其在處理諸如基本貿易待遇和反傾銷問題時,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的一種歧視性做法,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非市場經濟”條款從産生到利用,無不深受國際政治因素的影響。反傾銷條款中的“替代國方法”等貿易救濟措施,與“非市場經濟”條款緊密契合,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對外進行貿易保護、對內謀求特定利益集團利益的便利工具。
自貿區望提速
在全球經濟緩慢復蘇的進程中,全球貿易狀況愈加惡化,歐美大選引發的政治動蕩加重了貿易保護的情緒,甚至有引發貿易戰風險。儘管中國成為貿易保護的“受害者”,卻沒有絲毫放慢推進全球化、貿易便利化的步伐,中國積極參與的自貿區建設更成為許多國家的期待。
世界貿易組織的“全球貿易預警”(Global Trade Alert)數據顯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在2015年達到紀錄高位,與貿易自由化措施之比為三比一。2015年各國出臺的貿易限制措施數量較上一年增加50%;從2010年起,各國每年1至4月間僅出臺50至100個貿易限制措施,但2016年1至4月間,各國已出臺150個限制措施,凸顯貿易形勢更加嚴峻。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貿易救濟措施直接針對中國。商務部表示,中國一直是貿易救濟調查的主要目標國,中國已連續21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10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涉案損失每年高達數百億美元。
儘管歐美呼籲對中國貿易持續施加壓力,但受貿易保護驅使的行為下將沒有贏家。
歐洲著名智庫馬達利亞加歐洲學院基金會執行主任皮埃爾·德福安對新華社記者表示,反傾銷措施僅涉及中歐雙邊貿易總量的不到2%,如果因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影響中歐經貿大局,將得不償失。
歐洲汽車業可能因歐盟對中國部件和鋁輪轂等中間産品徵收更高進口關稅而受到打擊。包括德國寶馬汽車公司以及法國標致汽車公司和雷諾公司在內的歐洲汽車生産商,目前為進口的中國鋁輪轂支付22.3%的關稅。這一從量稅目前正受到歐盟委員會的審查。
歐洲汽車業一位知情人士稱,汽車業因這些懲罰性關稅而受到打擊。這位人士還説,這些都是不必要的額外成本,汽車生産商本來可以把這些錢投資在別的地方。
其他行業也可能遭殃。德國化工産品公司瓦克化學公司向中國出口多晶硅,多晶硅在中國被用來生産太陽能電池板,而製成的太陽能電池板返銷歐洲。一些德國紡織品生産商也擔心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對於工業紡織品的生産,很多公司依靠中國基材供應。
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金融學教授許斌稱,如果歐盟不授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洲公司可能面臨中方的報復措施。
美國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對特朗普貿易戰的可能後果進行了情景分析,結果顯示:若美國對中國、墨西哥進口商品分別徵收45%和35%的關稅,中國和墨西哥也對美國進口商品徵收同樣的關稅,美國將會出現進出口萎縮,國內物價上升,消費、投資連續多年低於無貿易戰的基準情形,經濟增速不斷下滑並於2019年進入經濟衰退,失業率從目前的4.9%攀升到2020年的8.6%。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也認為,如啟動貿易戰,美國經濟將會成為最大輸家。
由於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持貿易保護主張,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即將擱淺,美國和歐盟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也被認為難逃失敗命運。這對歐盟構成一定威脅。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歐盟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表示,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或將被“冷凍”相當長一段時間。德福安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對外貿易必須更多倚重歐亞大陸尤其是中國”。
歐美貿易保護下的措施不利於全球貿易發展,有觀察家認為,在此種情況下,中國積極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有望提速。包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和秘魯的貿易部長最近均公開表明瞭積極加入RCEP並推動相關談判的態度。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6日在印度尼西亞展開了第16輪談判,亞洲開發銀行(ADB)經濟研究與區域合作部技術顧問高斯瓦米表示,“隨著TPP獲得批准的機率降低,RCEP應該會希望能儘快完成談判,以填補這個空缺……預料他們將會在2017年完成談判”。印度尼西亞貿易部長恩加爾蒂阿斯托也于6日指出,希望能在明年完成貿易談判,“尤其是我們正面臨英國脫歐等諸多政治不確定性”。
韓國産業研究院(KIET)指出:“RCEP的重要性正在提升,主因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擴張讓亞太地區許多自由貿易協議的貿易不確定性增加。”RCEP共有16個成員國,國內生産總值(GDP)佔全球30.6%。
周小明認為,中國積極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進度有可能加速,但在目前“逆全球化”的潮流之下,不應低估多邊貿易協定的推動難度。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