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內地創業:意想不到的驚喜比“死結”多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6-12-13 11:45:06 | 來源: 中國青年網 |
12月的第一週,岑棓琛再次來到北京。這位土生土長的香港80後對北方寒冷乾燥的氣候環境有些不適應,接受採訪時,先連著喝了幾大口水。但對內地的創業環境,他好像又很適應。
岑棓琛是香港視野機器人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研究員,在來北京出差的這幾天,他已經被好幾個創業創新的論壇、會議請去做嘉賓了。為了交通方便,他特意選擇住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旁邊。“這裡去西城區、海淀區都很方便,北航也組織了交流活動邀請我去分享創業的經驗,過去都很方便。”他説。
近年來,不少像岑棓琛這樣的香港青年創業者被內地的“雙創”大潮吸引,到北京、深圳等地尋找創業機會。香港青年協會2015年11月底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約半數受訪創業者計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創業,當中三分之二以上以內地為目標。
“不管是資本還是創業的氛圍,香港的確是比不了(內地)的。‘水土不服’的情況也有一些,剛來的時候也有擔心,但更多的是驚喜。”岑棓琛選擇用這句話概括過去幾年自己從香港北上創業的經歷。
這裡的環境能幫創業公司孵化長大
視野機器人公司主要從事森林防火機器人的研發和銷售。
“我們剛開始決定要做森林防火機器人的時候,就決定要北上進入內地。”岑棓琛強調,這不僅僅是因為內地森林防火市場大,更是因為這裡的環境能孵化自己的公司逐漸長大,尤其是內地的創投資本更加成熟。
首先吸引他的是內地的創投資本。“香港有很多人真的很有錢,但離不開以前投資的環境,所以在香港一般能拿到天使輪和A輪的投資,但之後的投資就很難得到了。”在岑棓琛看來,香港的創業文化和投資人比較保守, 主要重視金融、貿易等香港的傳統或強勢行業,互聯網、科技行業的創業項目獲得的估值大多不高。
“在香港找融資的時候,投資人一般都會問一個問題:‘我們什麼時候能退出?’他們要麼是想要短期的收益,要麼是想佔大股,所以香港很多投資人看不懂滴滴和UBER的模式。”
事實上,香港的風險投資熱衷於企業上市前的“錦上添花”,而非困難時的“雪中送炭”。剛開始創辦視野機器人的時候,岑棓琛個人欠款19萬港元,就在他快要放棄創業的時候,終於找到了投資人,“當時激動到落淚”。
相較而言,內地許多投資人更加偏好科技創新程度較高、風險較大的項目,而且創業投資的層次也比較清晰,這讓岑棓琛感覺找到了能幫助自己公司逐漸長大的資本力量。
不能動手的“黑工”,啼笑皆非的“死循環”
在進入內地市場前,岑棓琛的早期投資人對他們的決定十分疑慮:創始團隊都是香港人,為什麼還要去內地?
“他們覺得我們到內地一定會‘死’,確實有一些香港企業到內地很快就‘死了’,或者退出了,包括一些做車聯網、分享經濟的企業。”岑棓琛認為,很多香港的創業項目來到內地以後同質化很嚴重,而且很難與內地的政策和市場相適應,這是水土不服的原因。
首先讓岑棓琛感覺“水土不服”的是政策規定。由於公司註冊在香港,自己在內地沒有繳納社保,因此岑棓琛到內地招投標、談生意時,不能實際操作演示自己研發的設備,只能靠當地人演示,但他們對設備並不熟悉,經常出錯。
可見到這種情況他還是不能直接上手安裝和演示。“我一動手就是違法的,因為我在內地是個‘黑工’。”岑棓琛説,雖然近年來國家政策已經放寬了對香港會計師、律師來內地從業的管制,但對於技術工程師的管制還未放寬,這才導致了這些麻煩。
2013年,他們剛準備進入內地,選擇在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登記註冊公司,到工商行政部門登記時遇到一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按照工商行政部門的要求,在南沙資訊科技園內登記註冊公司需要有科技園內的詳細辦公地址,但公司沒註冊前,科技園又不允許他們入駐,因此也就無法獲得科技園內的辦公地址。
事情似乎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為解決這個“死結”,岑棓琛在當地工商部門和科技園之間來回奔波了4個多月。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之後在設立公司銀行賬戶時,岑棓琛再次遇到了類似的問題:銀行要求開公司賬戶時提供公司的資料和辦公地址,租科技園的辦公地點需要付房租,而支付房租需要用公司的銀行賬戶,這又成了一個死循環。
有了上次解開“死結”的經驗,岑棓琛找了一個廣州戶籍的朋友做這家公司的代理法人,由他替自己辦理上述手續。這樣辦完手續之後他感到有些後怕:“那時很多手續都是用朋友的身份辦的,這個過程中他隨時可以卷款逃走。”
讓他略感欣慰的是,這些“死循環”在近兩年的商事制度改革中被一一解決了。去年,岑棓琛的一個朋友在前海創辦了一家做3D列印的科技公司,那裏的許多商事登記辦理服務都實現了集中辦理、一條龍服務。
“了解這個情況以後,特別羨慕他們。”他説。
意想不到的驚喜
在經歷公司登記註冊時的煩惱之後,讓岑棓琛意想不到的是,公司之後在南沙資訊科技園內的經營就變得十分順利。
由於瞄準的是森林防火市場,許多客戶在購買視野機器人公司的産品之前都想親身試驗産品監測野外火源的能力。為此,南沙資訊科技園不僅給了一定的稅費減免,還向他們免費開放了園區樓頂的天臺。
除了政策服務,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來自市場的自然發展。
在進入內地市場後,岑棓琛就給自己公司的産品申請了2個技術專利。去年夏天,在山東濟南某森林防火項目的招標現場,他們遇到了好幾個外形、技術都跟自己的産品很類似的競品。當時他們想投訴,但由於沒有證據而作罷。
在贏得上述濟南森林防火項目的投標大約一個月之後,有4家當時參與競爭、被岑棓琛認為有“山寨”嫌疑的公司陸續到廣州找到了他們,希望獲得視野機器人在軟體演算法、智慧控制等方面的技術授權,以應用於他們的設備中。
“如果我們授權給他們使用這些技術,他們的每一台機器裏面都會有技術授權相應的費用,而且我們不用自己去售賣和維護,他們就可以把設備賣到更多的地方去。”岑棓琛坦言,這些競爭對手提出的技術授權的盈利方式自己以前沒有想到過。
回憶當時的情景,岑棓琛仍然十分興奮,語速也加快了:“這種更高級的打法在香港很難找到,因為市場太小,反而在內地誤打誤撞找到了更好的辦法,而且還是內地的競爭對手教育了我們。”(記者 王林 實習生 高照)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