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家風與傳承

1923年12月21日,孫中山到嶺南大學講演,勉勵學生“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這既是孫中山對青年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寫照。孫中山一生以救國救民為“大事”,不計個人得失。他有這樣的胸襟,與他的家風密切相關。家風是家族子孫代代長期形成的具有鮮明家族特徵的家庭文化,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産,是每個家族成員自豪感的源泉。家風純正,則雨潤萬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孫中山的家風。

 

家庭是人生第一堂啟蒙課,直接會影響和形塑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充滿溫情的家庭生活孕育一代偉人茁壯成長。

 

孫中山的祖父孫敬賢(1789—1850),以耕種承繼的十余畝祖田為生,生子孫達成、孫學成、孫觀成。孫中山父親孫達成(1813—1888)年輕時在澳門當鞋匠,到30歲時才回鄉娶妻生子。孫達成除了辛勤耕種外,有段時間晚上還兼做更夫,以增加一點收入幫補家用。孫達成老實敦厚,村裏有喜事、喪事,他都常常主動去幫忙。孫家的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咸豐六年(1856)《三修翠亨村祖廟碑記》中記載,孫達成為重修祖廟捐款一元,這個數目是碑上所錄男丁捐款的最低額,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孫中山出生前十年孫家的狀況。人窮,但活得有骨氣、有尊嚴。同樣是這次修祖廟,孫中山叔父孫學成和其他4位村民卻聯合捐出二百多兩銀子。據説該筆鉅款是他們在務工時偶然在地裏掘得,但他們不貪圖這並非勞動所得的意外之財,全數捐出修廟。

 

中華民族的傳統成為孫中山家風的基本內容:勤勞、樸實、忠厚;儘管生活清貧,但家庭和睦,互敬互愛,極重孝道。

 

父親孫達成1846年與崖口隔田村楊氏結婚,楊氏是一位富有美德的傳統婦女,相夫教子,孝順公婆,賢淑明理。美國傳記作家林百克根據孫中山口述寫成的《孫逸仙傳記》一書中這樣描述孫中山的父母:“他們是真正的中國人,很以民族的舊俗自豪的,他們倆終身相愛,在家庭中是很快樂的”。

 

美國傳記作家林百克根據孫中山口述寫成的《孫逸仙傳記》內頁

美國傳記作家林百克根據孫中山口述寫成的《孫逸仙傳記》內頁

 

年幼的孫中山在這樣的和諧家庭中,不乏關愛。據記載,4歲的孫中山經常在祖母黃氏的懷抱中聽故事。兄長孫眉很小就擔起家中生活重擔,17歲赴檀香山謀生,後來成為茂宜島大牧場主,成為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孫中山與兄長親密無間,1877年6月孫眉回鄉娶親。據二姐孫妙茜回憶,那時候一家人都在計算孫眉到達家鄉的日子,孫中山更是天天到路邊張望。

 

1887年仲秋後,孫達成病重。孫眉、孫中山兄弟雙雙返家侍奉老父,共盡孝子之情。兩兄弟侍母至孝。1895年10月,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起義以失敗告終,母親楊氏與家眷走避檀香山,由長子孫眉奉養。孫中山在革命的間隙,曾多次赴檀香山探視母親。

 

1901年孫中山與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者為母親楊氏。

1901年孫中山與家人在檀香山合影,中坐者為母親楊氏。

 

1906年,孫眉因檀香山的實業陷入困境,終至破産,於是攜母親楊氏、孫中山元配盧慕貞及兩女兒赴香港生活。他租耕九龍牛池灣的荒地,奉養母親。不久楊氏雙目失明,孫眉每日親自捕魚,為母熬製鮮湯。“拗魚奉母”(拗魚,即捕魚)逐成孫家的好家風。1910年4月,楊氏病重。忙於革命,不能赴港盡孝的孫中山心急如焚, 4月26日,他致信侄子孫昌,稱已寄上500元銀行匯票,命他收款後立刻返港侍奉祖母。1910年7月上旬,孫中山途經香港被港英政府拒絕上岸,只好囑人把病重的母親楊氏抬至船上相見。7月19日,楊氏病逝,安葬于香港九龍飛鵝山百花林,孫眉經常攜家小祭拜。飲水思源,謁祖感恩,成為孫氏後裔的好傳統。

 

孫中山曾説:“《孝經》所講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得這麼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正是他躬身垂范,他的後人也是百事孝為先,如孫科對母親盧慕貞,孫穗瑛、孫穗華姐妹對宋慶齡。

 

由於有著西方的教育背景,孫中山的家風中西並蓄。比如在踐行傳統的道德觀同時,孫中山發展了傳統“忠”的內質,主張“忠於國,忠於民”。他説:“在國家之內,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我們在民國之內,照道理上講,還是要盡忠,不忠於君,要忠於國,要忠於民,要為四萬萬人去效忠,比較為一人效忠,自然要高尚得多。”同時他倡導平等、博愛的精神,並賦予新意,他認為“為四萬萬人謀幸福就是博愛”。

 

孫中山“博愛”題詞

孫中山“博愛”題詞

 

基於上述的價值觀,孫中山一生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從不謀私利。1912年3月1日,龍濟光、陸榮廷、龍覲光等廣東各界致信孫中山推舉孫眉為都督,被其婉拒。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立下《家事遺囑》:“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産,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長成,能自立,望自愛”。

 

孫中山《家事遺囑》

孫中山《家事遺囑》

 

他的親屬與後裔不負遺志,繼承和發揚先輩的優秀家風,愛國愛鄉,關懷桑梓建設。兒子孫科1921—1925年間,三任廣州市長,他與父親一樣從政清廉,政績突出;身為國民政府要員,孫科心繫家鄉。1929年9月,他出席中山縣訓政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為中山模範縣建設出謀劃策;1931年,他在翠亨村主持興建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即今中山紀念中學),造福家鄉教育事業。

 

孫科手書“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孫科手書“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孫中山孫女孫穗瑛、孫穗華僑居海外,但支持家鄉文化事業,近年來多次無償向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捐贈家藏文物、史料總計1000多件套。2016年11月,兩姊妹獲“中山市榮譽市民”稱號。2015年初,孫中山曾孫孫國雄創辦孫中山中心基金會,並擔任主席,致力於宣傳孫中山革命事跡,促進中美文化交流……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孫中山的家風在家鄉中山市得到弘揚,他的人格魅力、愛國思想、濟世情懷激勵著後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鬥。

 

(作者:黃德強)

 

參考資料: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孫中山家風》展覽大綱。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