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艱難“保1”又如何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12-26 09:55:23 | 來源: 新華網 |
台灣經濟在經歷了連續幾個季度不到1%的增長之後,今年全年有望達到1%以上的增速,令島內不少人松了一口氣。然而,即使“保1”,台灣經濟仍是“內虛”,外熱內冷,痼疾未去又添新病,民眾生活難有改觀。
受到全球經濟景氣低迷影響,台灣經濟2015年僅增長0.72%,從去年第三季度起甚至出現連續三個季度的負增長。今年7月,在低基數效應、電子出口增長等因素的影響下,台灣經濟的第一大支柱--出口結束了連續17個月的負增長,開始反彈。
出口反彈意味著工業生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等一系列主要經濟指標的好轉。在此背景下,台灣統計部門將2016年經濟增速預計上調至1.35%。與此同時,台灣島內多家研究機構也將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上調至1%以上。
然而,在島內許多分析人士看來,“保1”只能説明台灣經濟暫時走出持續低迷,但是復蘇力道仍顯有氣無力。要想讓民眾切身感受到景氣回暖,3%以上的增長必不可少。
未來幾年,台灣仍將面臨不確定的外部經濟環境、島內産業轉型仍然任重道遠等不利因素。而更大的危機是,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經貿往來不如從前熱絡,台灣經濟要想邁上增長新臺階可謂困難重重。
在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看來,台灣經濟面臨的短期挑戰包括:出口附加值逐年減少、民間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下降、民間投資信心大幅衰退使得經濟成長欠缺投資活水注入、經濟復蘇的果實未能妥善分配導致貧富差距拉大、高房價等經濟負擔使民眾不婚、晚育、少子化等。
臺綜院此前發佈報告稱,台灣消費者信心趨勢出現衰退,民眾消費意願保守,多項指標長期偏向悲觀,超額儲蓄問題嚴重。
統計數據顯示,儘管前10月台灣居民平均薪資上漲至4.94萬元(新台幣,下同),然而扣除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實質薪資則減少1.03%,預示消費者信心將遭受新的打擊。
記者採訪期間,時常能聽到台灣老百姓抱怨經濟景氣差,生活品質大不如前。一位林姓計程車司機對記者説,現在的經濟是他從業20多年來最差的,許多上班族都儘量減少乘坐計程車,選擇公共交通以節省開支。
“再加上陸客減少,我每個月的收入至少下降了三四千塊。老話説‘一個銅板壓死一條好漢’,更何況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他説。
歲末年終,島內企業裁員、縮編的消息越來越多,其中不少屬於旅遊觀光或相關行業:復興航空解散導致超過1700名員工失業,花蓮元本紅藝品店解雇88人,寶得利公司高雄分公司將解雇100人……
台灣旅遊觀光部門預估,今年陸客赴臺人數將減少65萬人次,台灣的外匯收入將減少355億元新台幣。旅遊業者感慨,今年是“台灣觀光史上最冷的冬天”,而且“明年可能比今年更慘”。
台灣《經濟日報》日前公佈2017年經濟關鍵字為“轉”字。分析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景氣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兩岸關係走勢仍然是島內經濟走勢的重要影響因素。台灣應當儘快將政策調轉回正確方向,才可以繼續獲取紅利,台灣民生才會有顯著起色。
臺財政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台灣對大陸與香港出口107.1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42.3%。
台灣《中國時報》發表社評強調,大陸經濟對台灣的影響不容忽視,台灣經濟要重新找回成長動能,內與外缺一不可。對內,服務業的升級轉型是重中之重;對外,大陸市場仍是關鍵所在。
展望2017年,島內智庫分析,台灣經濟要想實現當局所期許的“保2”目標,難度絕對不小,而普通百姓對經濟增長仍會是“無感”。
分析人士指出,相較台灣經濟這口“冷灶”,島內政治野火卻呈燎原之勢。臺當局不應只知道炒作與己有利的政治議題,而應將更多精力轉回改善民生、改善與大陸關係的正題上。否則,再多的政治“興奮劑”也治不了台灣經濟的“虛寒”。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