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兩岸少子化 大陸學生難解台灣高校之急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2-18 09:58:53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台灣輔仁大學社會係教授戴伯芬認為,兩岸皆步入少子化社會,台灣的大學已不可能單靠招收陸生,來解決生源危機。(圖自台灣中時電子報)
據台灣《旺報》報道,由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交通大學等10所大學出版社,共同策劃的“大學出版社聯展”,17日起舉辦10場“泛學術系列講座”。台灣輔仁大學社會係教授戴伯芬于講座中指出,兩岸同樣步入少子化社會,且大陸高教市場也逐漸飽和,未來釋出來臺陸生人數多寡,有待觀望;如今又傳出大學對外招生對象將從大陸變為東南亞,反映出台灣招生制度不明,大學缺乏方向,使招生策略一再轉向。
戴伯芬與台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17日受邀以“高教崩壞與大學改革:面對市場化、官僚化與少子女化”為題進行座談。兩人指出,當少子化危機已迫在眉睫,台灣的大學是否還能以招收大陸生、國際生的方式,來紓解生源不足的問題,令人質疑。
伴隨少子化危機,今年大學新生將減少3萬人,“2016高教大限”已到來,大學出現倒閉潮,就連公立大學也吹起整並風,台灣政治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17日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兩校有意朝整並的方式合作。
戴伯芬曾任台灣高等教育産業工會第一屆理事長,長年關注教育議題。她表示,大陸從1999年起施行“高教擴招”後,許多大學增加學生數量,開新科系,不僅導致高教飽和,還出現高教資源、教學品質不均等問題。
如今兩岸都步入少子化社會,大陸也有大學憂心招不到學生,台灣的大學還寄望透過招收陸生,減緩生源不足的衝擊,戴伯芬批評:根本就是不切實際。
針對大陸近年積極發展境外招生,每年平均約37萬名國際學生赴大陸留學,戴伯芬則説,大陸政經實力強盛、市場大,有足夠的實力創造留學市場需求;台灣雖寫繁體字,保留完整傳統中華文化,理應能吸引外部學生來學中文,但臺當局“教育部”卻仍追求雙語教學,鼓勵學生學英文,把新加坡當成學習目標,未將中文作為教學、招生的主力,舍本逐末,造成無法與大陸競爭。
此外,戴伯芬在課堂上還發現,臺生的選擇,已從“去去去,去美國”變成“來來來,來北大”,但臺教育當局鼓勵人才移動,仍以歐美為主力,政策跟不上市場,學生只能自己摸索升學方式、渠道。中新網2月18日電
新聞推薦
- 關稅高企 捷豹路虎暫停對美出口2025-04-07
- 從雙向奔赴到同向而行 外資來粵何以“不見外”?2025-04-07
- 珠海深度遊+香港無縫中轉 “經珠港飛”首航團啟程2025-04-07
- 乙巳(2025)年清明海峽兩岸共祭軒轅黃帝典禮在縉雲舉行2025-04-07
- “文化的血脈始終將我們緊密相連”2025-04-07
- 一條漫漫“回家路”,他們走了40年202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