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險受熱捧對內地保險有何啟示?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2-22 10:52:33 | 來源: 南方日報 |
許多深圳人赴港或在深通過仲介代理購買香港保險。週游 攝
猴年春節剛過,廣州市民趙女士便急不可耐地利用週末時間,前往香港為孩子購買保險。眾所週知,憑藉費率低、收益高、保障全面、理賠條款寬鬆、合理避稅等優勢,近年來香港保單備受內地居民追捧。雖然目前兩地法律上對於內地遊客赴港投保的合法性仍存在爭議,但內地客戶赴港投保已然成為了一種趨勢。
且不論香港保險品種的具體優劣,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流程繁瑣,以及潛在的法律和匯率風險等,相對香港市場而言,內地保險業無論在監管還是産品設計等,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究竟香港保險對內地保險業發展有何啟示呢?
香港保費規模增長內地居民貢獻大
“實在是太火爆了,在保險公司門口排隊買保險,感覺就像在菜市場一樣。”為了給孩子買一份保險,趙女士上週六整整在香港一家保險公司門口排了一下午隊。據趙女士對比,“內地號稱最划算的某保險重疾險,從短期看,儘管所交保費價格不相上下,但香港這種長期險回報率似乎更高。”
趙女士赴港購險並非孤例。近年來,儘管兩地法律上對於內地遊客赴港投保的合法性仍存在爭議,但內地客戶赴港投保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保險業監理處於2005年開始新增一項的統計數據,即向內地遊客發出的直接個人人壽業務,間接反映出大陸客戶赴港購買保險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
具體來看,2005年保險業監理處最初開始統計該指標時,來自內地壽險新單規模僅為18.2億港元,且佔整個香港市場新單的比例不足4%。而截止2014年,內地客戶赴港購買的新單保費規模卻高達243.5億港元,較最初規模增長12.38倍,平均年化增長率為32.26%。且內地客戶貢獻的保費規模已經佔據整個香港市場的21.44%。
眾所週知,香港保單吸引客戶尤其是高凈值客戶的關鍵,其實不僅僅是其健全的保障和較高的分紅,而是作為一種穩妥的資産傳承工具的避稅避債合法性。一位在港保險經紀人士坦言,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內地客戶赴港投保已經成為香港保險市場的重要客源,並且赴港投保的人數還有可能維持增長態勢。
儘管如此,需要説明的是,想要購買香港保險的內地客戶必須親自赴港完成一系列投保程式,才能完成整個購買保險的流程,不能遠程投保或找人代辦。且不論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繁瑣與存在的潛在法律和匯率風險等,究竟香港保險對內地市場有何啟示呢?
啟示一:保險市場化進程有待加快
相對香港市場而言,我國保險市場無論在監管還是産品等方面,均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一直以來,內地保險市場産品同質化競爭較為嚴重,受訪專家普遍認為,這一現象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由我國保險市場的監管政策所造成的。
“由於內地保險市場成長歷程有限,我國目前的保險監管策略總體上較為謹慎。”廣發證券分析師曹恒乾表示,就投資能力而言,內地保險公司受制于投資範圍的限制,目前其主要投資配置還是固收類資産,如貨幣基金、銀行儲蓄等低風險低收益率産品;而權益類産品的佔比也不得超過30%。
而相較而言,與國際接軌的香港保險市場更敢於尋求高收益投資標的,受投資標限制也較少,這直接導致了內地保險産品的分紅收益率遠不如香港保險産品。廣發證券研報顯示,香港壽險市場目前佔比前兩位的保誠保險和友邦保險,其資産配置中股票和基金的佔比分別為43.05%和20.82%,遠遠超過國內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産佔比;同期國內上市保險公司的權益類資産比例則為8%-15%。
不過,近年來,尤其是保險“國十條”頒布以來,內地保險行業逐步開始了一些改革措施,旨在加強保險行業的市場化,鼓勵險企持續創新。如健康險的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年前全面落實的人身險費率市場化改革,以及車險市場費率改革的試點擴容,都預示著監管層已經開始考慮放開內地市場的監管限制,進一步加快其市場化進程。
啟示二:産品分類需更精細,索賠可更貼心
就保險産品而言,內地保險也應借鑒香港保險,做到産品分類精細,索賠貼心。
無論香港保險産品還是內地保險産品,均是先有保障後有分紅。但隨著兩地客戶的保障意識和理財概念不斷強化,使得投保人面對繁榮的保險市場有了更多的比較和選擇。其實從趨勢上看,內地保險業與香港保險業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廣州資深保險人士高先生告訴記者,目前香港産品之所以受到內地客戶追捧,主要在於其在設計思路和保障範圍上較領先內地産品。比如香港保險産品往往會針對某種特殊人群而推出不同的重疾險,做到産品體驗更加貼切需求。比如,友邦保險專門針對孕婦的“安孕保”,其覆蓋5種常見的妊娠並發癥。特別的是,該品種還對孕期結束後出生的嬰兒提供9种先天性疾病保障,這一保障範圍一直延續到嬰兒成長至6周歲。
不過,目前內地保險機構已經開始探索推出此類産品。比如,此前招商信諾推出的“安享康健”計劃就是內地少有的在重疾基礎上也對部分輕疾(含原位癌)做出理賠承諾的品種。從保障範圍角度來看,內地保險産品追趕香港産品是未來的趨勢。
另外,在保險索賠方面,除了兩地的住院險都是實報實銷外,在輕重疾病上,內地産品索賠流程往往需要更多醫學證明,但香港産品在確定了疾病症狀後採取按病種付費的方式,直接將保額全額或部分(根據條款)交予投保人。“這種付費機制上的差異可能短期內不能彌補,但隨著中國醫療條件的好轉,保險公司與醫療服務機構的合作加深,按病種付費的機制並不難實現。”高先生稱。
啟示三:立足保障,深耕長期壽險
歸根結底,內地保險業還需轉型深耕長期壽險,通過加快産品創新,提升競爭力。
資料顯示,香港保險在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開始出現分化,原來佔據大多數份額的一般保險業務開始逐漸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長期壽險業務的蓬勃發展。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傳統財産類保險市場已經較為飽和,且隨著交通工具的不斷升級換代,一般保險業務的承保成本大幅提升,這與當前內地財險市場表現接近,目前內地財險行業綜合成本率破百,導致財險盈利空間有限。”曹恒乾分析,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發展和居民保障意識的提升,香港居民對於壽險的需求不斷高漲,壽險保費節節攀升。在此背景下,香港保險專注發展壽險,並不斷尋求産品創新,可謂順勢而為。
而且,隨著保險産品的開發越來越成熟,不少香港保險公司開始獨闢蹊徑,不再比拼保費的增長,轉而開發與保險相關的其他服務附加值,如財務顧問、投資建議、風險管理,甚至一些與保險完全無關的服務。“這種外延式的保險創新間接點燃了行業新的創新風向,即以提供更多貼心的外延服務與保險捆綁銷售,來博得更多客戶的青睞。”曹恒乾稱,而內地市場近年來也有意識的開始增加類似的附加值服務,但總體來説內地保險産品本身的創新力度還有很大空間。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近年來內地保險創新開始轉向不同場景下的特定保障産品,如飛機延誤險、貨運險、“脫單險”等。但從效果上來看,這些新穎的險種也許足夠吸引眼球,但其可持續性和給公司帶來的實際效益還是微不足道。
啟示四:積極擁抱國際化
分析人士指出,香港由於歷史原因,各項金融業務的國際化水準較高。雖然目前香港保險業務大部分來自長期壽險業務,但其市場份額前列中,外資保險公司的表現十分搶眼。也正是因為較高的國際化水準,香港保險業的專業性和服務性都具備相當的口碑和客戶群體。
數據顯示,上世紀80-90年代,也是外資大舉進駐香港的時期,期間香港保險行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對比國內,內地保險市場雖然已有不少外資保險公司,但受制于國內行業環境和監管條例,本土保險公司目前在內地市場仍佔有絕對優勢。(記者 郭家軒)
新聞推薦
- 時政長鏡頭丨共“進”未來2024-11-04
- 中國走在了世界第一!今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有望突破30億2024-11-04
- 第136屆廣交會:小産業贏得大市場2024-11-04
-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閉幕2024-11-04
- 發團金門!福建遊客:親切又神秘,期待2024-11-04
- “60後”臺胞秦巴腹地覓鄉愁 紮根40載心安即為家2024-11-04